來源:參考消息網
參考消息網9月30日報道 《日本經濟新聞》近日刊發一篇文章,題為《利用人工智能預知疾病前兆》。文章摘編如下:
日本一些初創公司基於使用者日常的健康數據,藉助人工智能(AI)來預知疾病前兆,這種服務日漸盛行。總部位於日本東京都新宿區的Kokoromil公司將從2024年6月開始提供一種服務,利用可穿戴終端設備來獲取使用者的心臟搏動數據,以檢測其是否患有心臟疾病。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範圍正在擴大。這或許有助於解決醫療一線苦於醫生短缺的問題。
提早發現疾病風險
最近,Kokoromil通過第三方配股增資募集到2.7億日元(約合1321萬元人民幣)。這筆資金將被用於開發可穿戴終端設備和開展醫療器械審批相關的試驗。
使用者在接受Kokoromil的新型服務之際,需要穿上胸前帶有可穿戴終端設備的專用襯衫。其工作機制是,通過檢測經過皮膚的微弱電流的變化,24小時不間斷地測量心電圖。測量結果會記錄在雲服務器上。
進行合作的醫生會利用AI系統對心電圖數據進行分析。在發現與以往患者相似的心電圖波形時,AI會發出警報,醫生就會重點對那個部分加以確認。如果懷疑使用者患病,就會建議其前往醫院就診。Kokoromil力爭建立起最快在檢查第二天就向客户報告結果的機制。
Kokoromil認為,除了有發現疾病風險的需求,已經出現心律不齊等症狀的患者還有確認疾病惡化程度的需求。Kokoromil公司表示,在服務開始後,也將繼續積累數據,提高進行輔助分析AI的準確度。
能夠將疾病前兆和進展狀況進行量化的健康數據被稱為“數字生物標誌物”。隨着智能手機和可穿戴終端設備的普及,以前需要使用醫療器械才能測到的數據也正變得容易獲取。
數據基礎變得完善也促進了AI開發。矢野經濟研究所指出,輔助診斷和診療的AI系統“正從黎明期進入普及期”。預計到2027年,日本國內這一市場將擴大到165億日元,是2021年的6.6倍。
如果能儘早發現身體不適的徵兆,那會有助於延長人的健康壽命。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統計數據,2019年日本男性的平均壽命為81.4歲,女性為87.5歲,男性和女性的健康壽命則分別為72.7歲和75.4歲。日本政府提出的目標是,截至2040年,使男性和女性的健康壽命相比2016年都延長3年以上。
幫助應對醫生短缺
在醫療一線,醫生分佈不均是一個問題。根據厚生勞動省的數據,日本每10萬人口中醫生數量最多的縣是德島縣,為338.4人;最少的是埼玉縣,為177.8人。對於苦於醫生短缺的醫療一線來説,通過AI來提高業務效率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日本東京大學成立的ACCELStars公司(總公司在福岡縣久留米市)開發出了監測睡眠深度的AI系統。這套系統融入了70名精通睡眠問題的醫生和研究人員的經驗和智慧。
利用該系統分析使用者的腦電波數據,可以將其睡眠深度分為5個階段。該公司2023年內開始開展試驗,首先在大學醫院等大約100個醫療設施進行,目的是進行研究。
把通過試驗獲得的腦電波數據輸入AI系統,提高分析準確度,檢測是否存在睡眠障礙,並連接到輔助醫生進行診斷的系統裏。該公司計劃在2025年將其作為“程序醫療器械”進行申請。
幫助老年人的舉措也在增多。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EcoNaviSta公司以獲得授權的17000人的健康數據為基礎,開發出了一種可監測身體狀況變化的AI系統。它會對設置在護理設施病牀上的傳感器監測到的呼吸頻率和心臟搏動數據進行分析,一旦發現異常就會通過系統通知工作人員。
由於可以提高人手短缺的護理一線的工作效率,約有200家護理機構引進了上述系統。今後,EcoNaviSta打算不僅要將預測痴呆症風險的AI系統投入實際運用,還要將AI應用在預測生活習慣病的風險方面。
日本的少子化和老齡化現象愈演愈烈,旨在維持健康的醫療費用正持續增加。預防疾病和延長健康壽命是迫在眉睫的課題。上述初創公司發揮的作用可謂不小。(編譯/劉潔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