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天氣漸漸暖和起來了,要不要給孩子減衣服卻成了很多家長的難題!有很多網友在網上吐槽:“除了夏天,其他三個季節,家長都覺得我冷。”“今天這個温度,還讓我穿三條褲子。”
這世界上有一種冷,叫父母覺得你冷,孩子説不冷有用嗎?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是什麼導致孩子不願再跟家長溝通?就是從“我覺得你冷”開始的。
不是沒和家長溝通過
是講了沒用
在知乎上有一個問答“成長過程中是什麼導致了孩子不願再跟家長溝通?”其中的一個高贊回答跟父母覺得孩子冷一模一樣,是“我覺得不燙”:▼
後來這位答主被燙習慣了,洗澡水還是這麼燙,但TA不會跟媽媽抗議了,洗澡對年幼的TA來説是件很痛苦的事,想到媽媽要用毛巾沾着熱水打濕自己,就恐懼到不行。
不想捱罵,多數時候就忍着,有次實在太燙忍不了,洗着洗着哇哇大哭。
在孩子想要與家長溝通的時候,家長的種種語言和行為讓孩子覺得跟大人溝通無效、沒有意義,只想讓孩子被迫服從大人的意願,那孩子當然就不會再想和家長溝通了。
跟大人無法溝通的孩子,是很絕望的。
當孩子不願再和父母溝通,一定是從很小的時候開始,TA就意識到“我説的話不重要”。失望多了,孩子自然不願再開口了。
我不要你覺得
我要我覺得
還記得在熱播綜藝《中餐廳》裏黃曉明的“明學”嗎?在家裏,最怕遇見“黃曉明式”的家長。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這句話發生的背景是楊紫的手受了傷,她覺得沒有很嚴重,自己就能處理好,沒必要去醫院,可黃曉明覺得必須得去。
當時楊紫無奈的反應,讓很多人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那些説着“我覺得你冷”、“我覺得不燙”的家長,就像是孩子眼裏的“霸道總裁”。雖然長大後知道父母是在關心我們,但想想還是覺得有些疲憊和心累。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父母溝通?看看孩子們的視角,是不是這些地方出了問題。
●理由1:不關心我內心的想法
我有時候真的不知道爸爸媽媽都在想些什麼,為什麼他們就是不明白我到底需要什麼,為什麼他們就喜歡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我?我為什麼要順着他們規劃好的路線走下去?
我不是一個傀儡,我也有自己的思想,我也要自己思考,我也會生氣。
●理由2:似乎只有大人的事兒才最重要
爸爸媽媽似乎對於我的事情不以為然,好像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工作,只關心自己的事情,我們的事情在他們眼裏都不值得一提。所以我的煩惱,我的顧慮也沒必要跟他們説,説了他們也不會重視我,安慰我,反而會責罵我,嘲笑我。
●理由3:對我提各種要求,自己卻都做不到
為什麼有些事情連爸爸媽媽自己都做不到,卻總是要求我一定要做到,我們看到父母犯的錯,給他們指出來,還會被誤解為頂嘴,他們總會吼叫着教訓我們,覺得這就是在教育我們。在他們眼裏,好孩子似乎就是要什麼都聽父母的。
●理由4:沒耐心聽我的真實想法
我根本沒法跟爸爸媽媽溝通,他們就像聽不懂我的話一樣,對於我的意見熟視無睹,總覺得我還小,説出來的話很荒謬,都是藉口,都是無理取鬧,他們還喜歡獨斷專權,很多時候不徵求我的意見,也從來不聽我的解釋。
●理由5:跟我“聊天”,話題只有“學習”
爸爸媽媽除了給我買衣服穿,買吃的之外,話題永遠都是學習,沒完沒了的問我最近學習咋樣,這讓我很煩躁。覺得跟他們沒法溝通,話不投機。
●理由6:用冷冰冰的大道理代替心貼心的交流
每次我鼓起勇氣想跟爸爸媽媽説一説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可是他們聽完總是會囉裏囉嗦一大堆道理,擺出大人的姿態,居高臨下的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我。
除非我贊同了他們的觀點,才會不再説下去,否則會一直説的不停,直到我不得不接受為止。其實,我需要的是平等的交流,是真實的表達自己。
●理由7:用發火的方式代替平心靜氣的教育
那天剛開完家長會,爸爸回家劈頭蓋臉狠狠地批評了我。其實,我每次考得不理想,或者在學校裏犯了錯誤,我都已經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對了,如果爸爸媽媽可以心平氣和的跟我溝通,我一定會改的,誰會不想自己變得很優秀呢?
與孩子溝通的3則技巧
●技巧一:不要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
家長們太喜歡做主包辦,勞心勞力的結果卻往往是不被理解,甚至還要收到埋怨。家長們往往忽視了一點,他們自以為是的替孩子考慮,實質上是一種對孩子選擇權利的剝奪,更是一種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最直接的表現。
家長因為經驗豐富,他們對孩子的“安排”很多時候確實是捷徑,可這種未經孩子認可的捷徑恰恰不是孩子們需要的。家長一定要記住:“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要交流不要專制,要溝通不要獨裁”。
●技巧二:與孩子進行朋友式的交流
有研究表明,與孩子進行朋友式的交流,是最能夠體現平等原則的溝通手段。
説的直白一點,很多家長與孩子交朋友、平等對話的目的,還是要教訓孩子,還是要把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複製、粘貼到孩子的腦海裏。他們應該有形成自己獨有價值觀的機會。家長與孩子交朋友,首要目的不是去影響、教育,而是要理解、傾聽。
●技巧三:多誇誇孩子,賞識是教育的一部分
賞識教育考驗的不僅僅是孩子,更是家長自身。孩子能否做出值得賞識的事,需要家長以正確的價值觀加以引導;同時孩子正確的行為能否第一時間得到最及時的賞識,更需要家長的發現和肯定。
賞識教育更不能僅僅持續一時,而要長期堅持,有規律,有慣性。否則會讓孩子產生疑惑,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想讓孩子聽大人的話,就別把溝通變成“這個問題不需要討論,都聽我的”這種模式,而是把把溝通的本質,從灌輸改為傾聽,去聽聽並理解孩子的想法。
有了理解和傾聽的親子溝通,父母才能和孩子建立起情感鏈接,孩子也會更願意信任大人,這時候不必多費口舌,孩子自然願意和你合作。
來源 | 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