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淘媽
在刷朋友圈的時候,看到表哥發了這樣一條動態“小朋友的快樂其實很簡單,那就是陪伴”,下面是表哥帶着兩個孩子一起玩的小視頻。看到這個動態真的是深有感觸,很多家長都説自己愛孩子,給予孩子的陪伴卻少之又少。我家一位親戚,平時工作很忙,孩子從出生到現在5歲,他都沒怎麼好好陪過孩子。本以為過年,親戚能多陪陪孩子,可是他卻往返於各種聚餐、唱K等活動,每晚回家,孩子已經睡着了。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都有爸爸陪,於是問媽媽“為什麼我爸爸不能像別的爸爸那樣多陪我會兒呢?”聽後着實心酸。
誠然,所有的父母都不容易,他們想要給家人最好的生活,因此也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在忙於工作、賺錢的同時,也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感受。殊不知,對於孩子來講,最幸福的事莫過於有爸爸媽媽的陪伴。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而父母陪伴孩子的方式和質量,對孩子也有重要的影響。那父母如何才能做到“高質量陪伴”呢?這幾個關鍵點要抓住。
1.全情投入
很多家長以為自己坐在孩子旁邊,這就是陪伴了。於是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父母和孩子雖然在一起,但是孩子自己玩自己的,父母或玩手機,或看電視,全程和孩子沒有交流。這樣也叫“陪伴”嗎?充其量就是“陪着”。真正的陪伴是父母能全情投入,有細緻入微的觀察,有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也能看到孩子背後的真實需求。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是真的在陪伴自己,從中也能體會到父母的愛。所以下次陪孩子的時候,哪怕只有十分鐘,也請心無雜念的全情投入。
2.不要帶着目的去陪伴
有朋友曾向我抱怨“我覺得陪孩子是最累的事情,我給她講了一個故事,然後問她從中學會了什麼,她竟然一個字都説不上來,真是浪費時間。而且經過這麼幾次,她還拒絕我陪她,現在的小孩真難伺候。”
其實很多家長在陪孩子的時候也都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想要孩子從故事中學會道理;想要讓孩子掌握某項技能;想要改掉孩子的某些缺點等等。如果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父母目的性太強的話,只會增加孩子的負擔,絲毫體會不到其中的樂趣。像朋友總是希望孩子能從故事中學到做人的道理,孩子可能從開始聽故事就想着自己應該怎麼回答爸爸提出的問題。這個過程對於孩子來講不是享受,反而是一種折磨,自然會拒絕爸爸繼續陪自己了。
在陪孩子的時候,不要帶有很強的目的性,一定要孩子怎樣怎樣。所以在陪伴孩子前,請先調整好自己的狀態,營造一個放鬆的氛圍,親子間輕鬆、愉快地相處。
3.避免過多幹涉和控制
還有這樣一類家長,在陪孩子的時候,總是干涉太多,控制太多:
你這個積木搭的不對,應該是這樣的;
不停問孩子要不要喝水,吃東西;
孩子犯了錯就很嚴肅地要糾正;
……
説實話,只要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就知道這樣的陪伴方式有多糟糕。高質量的陪伴是需要愛和情感的投入。但是如果父母干預太多,控制太多,反而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陪伴孩子的時候,一定用雙方都舒服的方式去相處,既不完全脱離孩子,也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幫助,這才是舒服的狀態。
淘媽説:
其實我覺得,父母想要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只需要做到一點,那就是把自己也當成和孩子一樣大的小朋友:全情投入、不評價、不控制,努力體會當下的感受。相信做到這些,孩子會珍惜和你相處的每一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