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上大學的時候,生活費應該給多少?這個看似簡單卻十分複雜的問題,困擾了不少家長。
給多了,生怕孩子養成大手大腳的習慣,家庭經濟也無法負擔。可是給少了,又害怕孩子因為缺錢而變得自卑怯懦,甚至為了錢做出錯誤的選擇。
有一位寶媽因為給孩子一個月4000元的生活費,在網上火了。
大學生“生活費”一般多少?女兒一個月4000被指浪費,寶媽發話了
張女士的女兒曉燕剛上大一,普通本科院校,算不上拔尖,可是各方面都還算不錯。曉燕的舍友家境都比較富裕,雖然不是富二代,可基本也是要什麼有什麼。
在得知了曉燕的情況後,在開學的第一個月,張女士就直接給她轉去了4000元,作為第一個月的生活費。
這一番“土豪操作”驚呆了不少父母,女兒也被指責浪費,大多數網友都認為上大學根本用不上那麼多生活費。
可是寶媽的回應點醒了眾人,她説:“我不希望孩子因為缺錢畏手畏腳的。”
趙女士是這樣考慮的:舍友家境都不錯,以後很可能會經常出去聚餐和逛街,如果孩子沒有足夠的生活費,就容易在和舍友相處的時候感到自卑。
對於一名大學生來説,搞好宿舍關係尤為重要。如果曉燕從一開始就格格不入,那麼以後四年將會過得十分不順心。
此外,趙女士和丈夫的工資都不算低,所以負擔每月4000元的生活費,並不會太吃力。
生活費應該往多了給,還是往少了給?
有些家長支持往多了給。
在他們看來,這是孩子第一次獨立外出生活,失去了父母的照顧與幫助,本身就會缺乏安全感。如果沒有充足的生活費傍身,孩子很容易在陌生的環境下變得自卑和敏感。
而且,對於大學生來説,除了吃穿用度,需要用錢的地方也很多。興趣班、技能培訓班、談戀愛、外出社交等,這些活動都需要足夠的金錢去支持。
如果孩子僅僅因為手頭拮据,就整日待在宿舍發呆,那麼他很難體驗大學生活的繽紛多彩,也難以專心學習。
有些家長支持往少了給。
這部分家長認為,上大學的孩子畢竟還是學生,既不用負擔房租物業費,也不需要補貼家用;食堂也給學生們提供了足夠優惠的伙食。
撇開必要的生活費,孩子上大學根本用不上那麼多錢。
此外,剛從高中過渡到大學的孩子們,是第一次進入到一個“小社會”,很容易養成大手大腳的壞習慣,也會讓父母承受不小的壓力。
生活費少一些,反而可以讓孩子們體會規劃支出的不易,有助於讓他們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行。
父母給生活費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
1.量力而為
每個家庭的收入標準不一樣,每個孩子的生活費,也應該用不同的標準來定義。像趙女士那樣家庭收入較為可觀的情況下,給孩子每個月多一些生活費,也並無不可。
可是,如果一個家庭的月收入只堪堪能維持一個家庭的開支,那麼父母們自然要把孩子的生活費,設定在自己能夠負擔的範圍裏。
2.讓孩子養成正確的金錢觀
在孩子年紀尚小的時候,父母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金錢觀,要讓孩子知道這些事情:家庭的大概收入有多少,父母的收入都會用在哪裏,能用在他們身上的又有多少。
等孩子上大學之後,父母也要和孩子一起規劃,父母的收入可以拿出多少作為孩子的生活費,如果生活費超支會有什麼後果等等。
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合理安排金錢的花費,而不是心血來潮就進行巨大的消費,導致對理財沒有任何概念,這才是浪費。
讓孩子養成正確的金錢觀,才能更好地約束他們的消費行為,幫助他們養成好習慣。
3.不強求合羣
一個很殘酷的事實是,家境貧寒的大學生,有時候是無法和富二代們做朋友的,因為他們之間的共同話題,可能無法支撐起雙方的友誼。
當然,這並不絕對,很多家境富裕的孩子三觀正、素質高,家境不那麼好的孩子,跟他們也能處得來。
如果父母想讓孩子上大學的時候交到更多朋友,就應該告訴他們:交朋友,應該以志趣相投、品行高尚為標準,而不是用金錢成為某個圈子的入場券。
每個人都有自己為人處世的態度和方式,如果實在合不來,那大可不必強行融入。
否則,孩子容易在攀比中自我膨脹,或是感到強烈的自卑,迷失自己。
總結
大學生的生活費雖然有平均線,但是細化到每個人身上時,並沒有定量。
如果家長們實在拿不準主意,那麼可以參考平均線,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就適當添一些;經濟不太好的家庭,就酌情往下降。
今日話題:你上大學的時候,每個月生活費是多少?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圖|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