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邱添
今年春節期間,氣温一路走低,暖寶寶、熱水袋、電取暖器等各種取暖神器紛紛登場成為寒冬裏的寵兒,這些看似方便好用的取暖神器也存在“危險”。近年來因為各種“取暖神器”使用不當而導致的皮膚燙傷案例數不勝數。
封面記者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整形外科燒傷科瞭解到,該科室近日接診一名男子阿海(化名),因緊貼温熱的熱水袋睡覺,大腿被“低温燙傷”後沒有及時處理,半個月後傷口出現嚴重感染,根據醫院評估,阿海需要一段時間的清創治療,後續將針對他的燒傷部位進行皮膚移植手術。
悄無聲息的低温燙傷
一般來説,燒燙傷最常見的原因為接觸了高温物體,如開水、熱油、熱湯、燒燙的鍋沿等。相較於這類明顯的高温燙傷,低温燙傷則顯得悄無聲息。
“不少患者睡前喜歡在被窩裏放一個暖水袋取暖,早上起牀的時候,發現身上會出現有一堆小小的水泡,其實這就是典型的低温燙傷。低温燙傷一般指長時間接觸中等温度的熱源,造成皮膚的損傷。有研究證明,對人體皮膚造成燙傷的最低温度是44℃,而暖水袋錶面温度可以超過75℃,這些物品長時間與皮膚接觸,都可能造成低温燙傷,隨着温度的升高,損傷也相應加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整形外科燒傷科主治醫師伍俊良告訴記者。
低温燙傷是怎麼造成的?
低温燙傷的熱源温度雖然不是很高,但如果接觸時間長,熱能可以從表層向深部組織傳導,造成皮膚真皮深層甚至皮下深部組織的損傷,損傷常深達真皮深層甚至全層皮膚壞死,即臨牀診斷的深II度或III度燙傷。早期,低温燙傷的皮膚表面往往看着不太嚴重,往往只是一個個小水泡,容易被患者忽視。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創傷容易演變成潰爛,並向深處發展。如果發生在足跟、脛前等血供較差部位,損傷甚至可能達到骨質。因此,低温燙傷創面癒合常比較困難,甚至長達數月難以痊癒,不少患者需要通過手術切除壞死組織並行植皮手術來覆蓋創面。
低温燙傷後應該怎麼處理?
當長時間使用取暖設備,發現皮膚已經發紅、腫脹、脱皮或出現水泡了,則表明已經發生了低温燙傷,建議立即進行“冷療”。即採用流水對創面進行淋洗、冷敷或用包裹冰塊的毛巾等冷敷。通過冷療能使創面迅速降温,減少熱力對組織的繼續損傷,減少創面滲出和水腫,同時還能減輕疼痛。
“一般來説,冷療開始的時間越早越好,持續時間最好達到20分鐘以上,直至創面不感疼痛或疼痛顯著減輕為止。切忌:皮膚絕對不要直接接觸冰塊或用冰水淋沖,以免發生局部凍傷,進一步加重傷勢。”伍俊良説。
如果發現局部已經有水皰形成或者表皮破潰,建議立即到有燒傷專業的醫院進行正規治療。
切忌:
1、塗抹任何有顏色的藥水,以免影響對創面深度的判斷塗抹油膏;
2、以免熱量難以散發,清創也困難;
3、塗抹醬油、牙膏等奇怪的東西,以免造成進一步的感染。
取暖小貼士:
冬天環境温度比較低,是低温燙傷的高發季節,取暖時需要格外注意取暖工具與皮膚接觸的距離及時間。
選用暖寶寶時,不建議讓暖寶寶直接接觸皮膚,最好多隔幾層衣服,並且定時更換貼的部位,千萬不要貼着暖寶寶一覺到天亮。
選用灌水熱水袋取暖時,熱水袋建議只灌滿70%即可,儘量排出空氣後擰緊蓋口,防止開水溢出燙傷,使用的時候同樣需要裹一層毛巾或者放入配套的“保護套”中,並隔着衣物使用,不能直接與皮膚接觸。當需要使用暖水袋暖被窩的話,可以在睡前放入被窩,睡覺時儘量讓熱水袋遠離腿部及足部,避免長時間接觸腿部或足部發生低温燙傷。
此外,還有以下4類人羣格外容易發生低温燙傷,在使用取暖設備的時候,更要提高警惕:
1、老年人:末梢神經敏感度低
2、糖尿病、中風後遺症患者:肢端末梢感覺遲鈍
3、嬰幼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全,表達能力差
4、醉酒之人:醉酒後意識模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