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以後,孩子就成了父母生活的全部,他們希望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這個願望對於一些有錢的家庭而言,可以説是輕而易舉;但對於那些不富裕的家庭來説,父母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由於經濟差距,不同家庭也就產生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在一些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父母會教會孩子節儉,鍛鍊孩子獨立;有些父母卻恰恰相反,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把最好的給孩子。
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視頻的內容是這樣的:一對母女在高速路的服務區吃飯,媽媽面前放了一碗熱氣騰騰的泡麪,女兒面前則是一份豐盛的套餐。這位媽媽吃幾口泡麪,就要催促正在玩手機的女兒吃飯。
可能是女兒看視頻太入迷,竟忘記了吃飯。媽媽只好放下手中的筷子,不停地喂女兒吃。視頻一上線,迅速走紅網絡,網友的評論幾乎都在批評這位媽媽。有位網友甚至説:“父母這樣帶孩子,孩子吃飽了肚子,也吃掉了未來。”
其實有很多父母都知道溺愛孩子不好,但就是搞不清愛與溺愛之間的區別,更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溺愛過孩子。
溺愛不是愛,而是一種以愛為名的傷害。這種愛是父母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管理和教育孩子,剝奪孩子體驗生活的權利,喪失了學習生活的能力和機會,最終把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不懂感恩,沒有生存能力的一個廢人。
父母有這7種行為,都屬於溺愛
1、高人一等
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自然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即使在不富裕的家庭,父母寧可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給孩子買名牌衣服,買高檔玩具、上貴族學校。
孩子從小就受到家人的特殊待遇,習慣了高人一等的生活,慢慢地就會變得自私自利,沒有同情心,自然也不會感恩父母。
2、有求必應或無求必應
在生活上,很多父母過於溺愛,孩子要什麼就給買什麼,甚至孩子沒張口,東西就買好了。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不懂生活艱難,自然也不會懂得珍惜,更不會對父母感恩。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只講物質享受,熱愛攀比的人,絲毫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
3、包辦一切
很多時候,父母總以為孩子還小,很多事情不能自己做。於是,父母就會替孩子做決定,替孩子包辦一切。這樣做導致了一些孩子上了小學,還不會自己吃飯穿衣。看似家長幫助孩子解決了後顧之憂,實則剝奪了孩子體驗生活的機會,讓孩子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
4、孩子一哭就心軟
有些家長也知道制定規矩的重要性,但在執行過程中一看到孩子哭鬧,打滾就會屈服,毫無底線可言。孩子一旦抓住父母這個弱點,就會以此要挾父母,直到需求被滿足為止。孩子一哭鬧就屈服的父母,是最無能的父母。這種做法換不來孩子的成長,只會在孩子心中種下自私、無情、任性的隱患。
5、袒護孩子
孩子還小,犯錯在所難免。但是一些家長在孩子犯錯後,不是教會孩子如何正確處理問題,而是挺身而出以“他還是個孩子”為由袒護他,做孩子的保護傘。這樣做的後果是,孩子脾氣變得暴躁,性格變得扭曲。
6、大驚小怪
我們常説“初生牛犢不怕虎”,小孩子正處於“無知,無畏”的年齡。有時候,孩子走路的時候摔了一跤,本來沒什麼,大人卻大驚小怪地衝過去,不停地打着地面説:“都怪它,把我們絆倒了。”
父母這種大驚小怪的反應,讓孩子變得膽小怕事、更加依賴父母,像小尾巴一樣寸步不離。
7、過度保護
有一些父母擔心孩子安全,既不讓孩子出門,也不讓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兒。他們整天抱着孩子,走到哪帶到哪,真正做到了“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然而正是父母的過度保護,才讓孩子變得沒有自信、膽小怕事。這樣的孩子在家橫行霸道,在外面膽小如鼠,妥妥一個窩裏橫。
作為父母,我們願把所有的愛給孩子,不希望他們受一點兒傷害和委屈。但是,父母過多的愛給孩子的生活罩上了一層保護罩,讓孩子變得脆弱不堪,經不起一點兒挫折和失敗。有時候,懂得放手的父母,孩子才能經歷風雨,茁壯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