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3月3日電(記者鄭昕、邵瑞、祖詩琪)剛過完5歲生日的小恆(化名),與27名健全孩童共同學習、生活、玩耍已有幾個月時間。在學前融合教育的理念推動下,越來越多“耳蝸寶寶”在同一片藍天下聆聽精彩未來。
融合教育,是指讓特殊兒童進入普通班和健全兒童在相同的環境中共處,同時接受特殊教育服務的一種教育方式。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特殊教育系主任王庭照認為,學前融合是融合教育的開端也是基礎,最大程度為聽障兒童提供適應社會、發展自我的空間。
小恆就讀的西安市蓮湖區愛兒堡幼兒園,全園198名孩子中有38名聽障兒童。園長王豔軍告訴記者,這家幼兒園在蓮湖區聽障康復教育中心的基礎上成立,得到當地殘聯和教育部門的支持,十年多來已經幫助近1000名兒童重建聽力,其中接受融合教育的孩子,很多走上了在普通中小學就讀的成長路。
9名聽障兒童正與健全兒童一同上課。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小恆的母親嶽紅豔是位陪讀媽媽,帶孩子從甘肅慶陽來西安康復已經一年多。她告訴記者,由於小恆確診耳聾的時間比較晚,採取的干預滯後,人工耳蝸直到快4歲時才用。
嶽紅豔説:“去年10月份送他來這家幼兒園接受融合教育,雖然過來還不到半年,但他現在遇到人會看着對方的眼睛問好,我覺得這是很大的進步。”
教育部國培專家、陝西開放大學學前師範學院教授蘇曉芬表示,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5歲以前,一旦錯過則終身難以彌補。
“融合教育能夠在關鍵期給孩子提供有益的環境。”蘇曉芬説,融合的環境不僅僅是在形式上讓聽障兒童進入普通班,而是融入普通幼兒的學習和生活。“這裏有良好的夥伴關係,豐富的語言和活動刺激,有效積極的互動與回應,讓孩子在健康平等的羣體中獲得發展。”
一名融合教育聽障兒童正接受感統失調的矯正訓練。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王豔軍的女兒就是一名聽力殘疾人,她清楚作為家長其實只想要孩子有平等樂享童年的權利。平時在班裏,她要求老師別把注意力太過放在特殊兒童身上,這讓“耳蝸寶寶”們並沒有形成小圈子,而是與大集體打成一片,還能主動幫助老師整理圖書玩具、提拿音響話筒等。
2017年7月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要求,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幹、以送教上門和遠程教育為補充,全面推進融合教育。作為推廣學前融合教育較早的中西部城市,西安有越來越多的幼兒園出現聽障兒童的身影,儘管有的只安排了一兩個名額,但也是良好的示範和開端。
“融合是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蘇曉芬説,這一理念促進積極參與、注重集體合作、滿足不同需求,讓聽障孩子和普通孩子一起學習,就是為特殊的生命形態創造了更多的發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