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得鵝口瘡,大多是媽媽這些事情沒做對,早發現

6個月以下的小寶寶,每日飲食都是以“奶”為主,所以很容易在口腔內積存“奶垢”,需要媽媽定時對寶寶口腔進行清理。但是,如果發現“奶垢”一直都無法擦乾淨,且寶寶十分抗拒媽媽擦拭,這就可能不是奶垢如此簡單,而是寶寶出現了“鵝口瘡”!

寶寶得鵝口瘡,大多是媽媽這些事情沒做對,早發現

鵝口瘡是由於寶寶口腔內白色念珠菌感染,從而引發了真菌性的口腔炎,一般容易出現在抵抗力較低的寶寶身上。

該疾病是由於口腔黏膜受損而引發的,在寶寶舌頭、上顎、頰粘膜上都可出現類似奶垢的小白點,白斑在嚴重情況下,還可擴散至寶寶整個口腔內。

雖説鵝口瘡不會像口腔潰瘍般產生劇烈的疼痛感,但同樣也會有痛感出現,寶寶可有哭鬧、飲食不振、拒食等多個表現。

寶寶得鵝口瘡,大多是媽媽這些事情沒做對,早發現

寶寶之所以會出現鵝口瘡,除了和抵抗力差有關係外,媽媽的行為也會影響其口腔健康,特別是以下幾件事沒做對,鵝口瘡就可能會找上寶寶:

01

奶瓶消毒不到位

如果寶寶沒因種種原因沒有進行母乳餵養,那奶瓶就是寶寶每天必須要接觸的物品。有部分家長錯誤的認為,奶瓶反正每天都是寶寶自己用,也不需要過度消毒。殊不知,殘留的奶漬、寶寶的口水殘留等,都會成為滋生病菌的根源。長期接觸不消毒的奶瓶,就可導致白色念珠菌感染,從而誘發鵝口瘡出現。

寶寶得鵝口瘡,大多是媽媽這些事情沒做對,早發現

02

媽媽不注意衞生

如果是採用母乳哺育的方式,寶寶出現鵝口瘡的最大因素就是“哺乳不衞生”!比如媽媽穿着的衣物沒有及時更換、長時間不進行身體清潔等,都可造成乳頭衞生過差,從而滋生白色念珠菌。所以,科學建議媽媽在哺乳前應充分清潔乳頭,保持胸部乾淨。特別是在寶寶已經出現鵝口瘡口,每次哺乳前後都需進行乳頭清潔。

03

白色念珠菌的直接接觸

對於月齡較大的寶寶來説,除了母乳或奶瓶之外,孩子還可出現咬手指、咬玩具等行為。如果寶寶之前出現過鵝口瘡,或已經病發了鵝口瘡,在接觸這些物品時就可造成病菌殘留。媽媽若不注意孩子手部衞生、沒有對玩具進行消毒就扔給孩子,就可造成反覆感染的情況出現。

寶寶得鵝口瘡,大多是媽媽這些事情沒做對,早發現

04

幼兒園的生活感染

鵝口瘡經常出現羣體感染的情況,特別是在幼兒園中容易出現,寶寶共同使用餐具、水杯和玩具等,白色念珠菌就可在此處殘留,然後誘發集體感染。因此針對寶寶上學後的生活,老師需要格外警惕,且媽媽們也應叮囑寶寶,注意衞生、飯前便後要洗手。

寶寶得鵝口瘡,大多是媽媽這些事情沒做對,早發現

總的來説,鵝口瘡出現的最大原因,就是忽略寶寶口腔衞生而引發的。對於沒有語言表達能力的小寶寶來説,家長需要格外關注寶寶口腔問題,避免因“懶惰”導致寶寶感染引發鵝口瘡。在平時可定時對口腔進行清潔,比如温水沾濕棉紗布清洗口腔就是方式之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47 字。

轉載請註明: 寶寶得鵝口瘡,大多是媽媽這些事情沒做對,早發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