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刷視頻,刷到一個“史上最厲害家長”的事件,這是發生在2019年2月份的一件事,也曾上過微博熱搜。
那就是一位家長因為不滿孩子玩手機遊戲,跑到某遊戲的QQ交流羣裏破口大罵:
“你們這是什麼羣吶?你們真是害人不淺啊這個羣!”
“你們搞這個羣幹什麼?我兒子每一科的成績都不過平均分吶!”
“每天到晚搞什麼遊戲啊動漫啊,你們這400個人是沒有前途的!”
這位家長一直在羣裏找羣主,還威脅羣主再不出來就要報警。
事情越鬧越大都驚動了網警,深入調查後,發現羣成員很多都來自國內外名牌大學,各行各業都有。而這個QQ羣也只是正常交流愛好而已。
人民日報也轉發了這個事件的相關視頻,並提出一個問題:孩子不愛學習,到底是誰的錯?
對啊,孩子不愛學習到底是誰的錯?
其實遊戲本身並沒有什麼錯,遊戲最初的存在是為了讓人們放鬆休閒。大部分人只是把它來當做一個愛好和消遣,還有一部分人把這個當做職業來做,變身電競選手,甚至還有一些大學設有電競專業,專門培養電競行業的幕後從業人員。
為什麼這些人沒上癮就你的孩子上癮?
這得分三個方面來説
①習慣養成的問題;
②自控力的問題;
③聰明與否的問題。
●首先來説説習慣養成。
閨蜜的兒子今年6歲,前幾天我去她們家的時候,她説她兒子在屋裏看書,我們説話要小點聲。我還覺得納悶,為啥她兒子不像別人家孩子那樣吵着玩兒手機。
她説:“他偶爾也會吵着要玩手機,也會吵着想看動畫片,但是他並不是一個拿着手機不放的孩子,他會徵求我的意見,我們通常都是約定時間,到時間他會主動還我手機。平時看書時候多於玩手機的時候。”
我相信你們和我一樣,一定也想知道她到底用了什麼樣的方法,能讓孩子主動還她手機,她也很樂意跟我分享。
“用智能音響提醒孩子,到點了主動交還手機。”
可能你經常會有這樣的感受:手機給了孩子就要不回來。
其實換位思考的話你可能會更理解一些。假設你追一部劇,追到一半你家停電斷網了,那種抓心的難受,孩子也是如此,但是我們通常有能力快速調整自己的心態,而孩子可能沒辦法接受這樣的事實,所以就選擇一拖再拖,找藉口不交還手機,甚至對父母發脾氣。
用智能音響提醒的好處就是幫孩子情緒轉移,到時間了,智能音響提醒而不是爸爸媽媽來喊,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一些。
操作方式:
①機器人設定鬧鐘20分鐘後提醒,看20分鐘後就要讓眼睛休息10分鐘以上,一方面是為了護眼,另一方面是培養孩子的習慣和時間觀念。
②注意動畫片的時長。因為20分鐘就要休息一下,所以動畫片的時長要把握好,儘量讓孩子把正在看的那一集看完,不留遺憾,孩子也更容易遵守約定。
③好借好還再借不難,這是爸爸媽媽要讓孩子瞭解。
“我們家電視幾乎不用。”
其實説來也搞笑,她們家電視機是被一個布罩住的。她説當時裝修的時候就跟老公在糾結要不要裝電視背景牆,要不要安裝電視,當時考慮到的是現在都很少看電視,都用手機替代了。
可是不裝電視的話家裏老人有時候要看個電視怎麼辦?畢竟老人手機玩不轉。所以最後還是買了,但是後來老人回老家了,電視不看,她也就把電視罩住了。
所以她們家電視幾乎沒開過。
這一點可能很少有家庭能做到,不過如果你跟孩子一起做更多的事,孩子可能更願意跟你玩,而不是看電視。簡言之:讓他有更有趣的事做。
“孩子看書的習慣是我從小培養起來的,在他還沒有迷上手機之前。”
“從孩子不到1歲的時候,就開始給他讀繪本,陪他一起看,一起約定了一個時間,每晚9點開始,都會陪他看書,特殊情況我不在家的時候就讓爸爸陪孩子看書。”
如果你以前對閲讀沒有特別大的興趣,你不喜歡讀書,那麼你的孩子可能也會不喜歡看書,因為家裏沒人有這個習慣,又如何給孩子培養看書習慣?
想要培養孩子看書的習慣,父母要先從自己着手,用自己的日常去感染孩子,強迫自己陪孩子看當你強迫自己去看書的時候,漸漸地你就習慣了你們的親子閲讀時光,也愛上了看書,在你的影響下孩子也會喜歡看書的。
“重點,我們在家不當着孩子的面玩手機。”
“我們有時間的時候除了會陪孩子看書,還會陪他玩樂高,做其他親子游戲等等,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儘量不碰手機。”
其實我們作為榜樣,我們不抱着手機玩手機遊戲,孩子就不會好奇爸爸媽媽在玩什麼。
當然,在家也不能避免用手機辦公啊,打電話啊等等,這些相比較於手機遊戲不會給孩子帶來強烈的好奇感,所以爸爸媽媽要先把手機當成工具而不是遊戲機。儘量避免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長時間盯着手機看。
●接着説説自控力。
擁有較強的自控力,外界的誘惑對孩子的影響也就沒有那麼大了。
有的人玩兒一兩局手機遊戲,“不行,我該歇一會兒了,我還有別的事要做,玩兒多了毀眼。”
有的人一玩兒就廢寢忘食。
這就是自控力的問題,自控力強的人通常可以控制自己遠離外界誘惑,控制自身的行為習慣。
所以,孩子的自控力也需要父母幫他們提高。
早期想要賦予孩子自控力,需要爸媽強化規則。
1.利用規則規範孩子的行為
家裏有規矩的家庭,孩子往往可以按時吃飯睡覺,不需要爸爸媽媽多次強調催促。
因為孩子在沒有規則意識的時候幾乎是為所欲為,這需要爸爸媽媽離樹立規矩剋制他們一些不合適的行為,讓孩子遵守規則,就是幫孩子自控。
而規則的樹立離不開爸爸媽媽的堅定態度。
這樣的態度從兩方面表現出來:
①爸媽自己要遵守規則
我們家規定的每天可以玩40分鐘的手機,他可以一次性玩這麼長時間,也可以分幾次累計玩這麼長時間。而我跟爸爸不是特別需要,也不會長時間對着電腦或手機,所以孩子自己也會遵守這樣的規則,畢竟我們就是他的榜樣。
②不輕易改變規則
説是晚上10點睡,孩子磨磨蹭蹭就到了11點,他們磨蹭的方式就是“我要喝口水”、“媽媽再給我講個故事”等等一堆藉口。你如果一再妥協,你就被孩子控制了。10點變成11點,那這規則還有何意義?
還有一些父母心情好的時候就會隨便更改規則,比如孩子一天可以吃兩小塊巧克力,媽媽今天心情好,孩子説還想吃的時候,媽媽竟然就同意了,這樣的規則像是沒有規則,完全是家長想幹嘛就幹嘛。
所以,規則既定,不再改變,如果規則不合理可以調整。
就像我們跟孩子每天規定晚上9點看書一樣,規則的制定也利於習慣的養成。
2.不用命令型語言跟孩子講話,多用建議提示型語言
如果一個家長整天用命令型的語言跟孩子講話“你必須把這杯水喝掉”、“現在立刻馬上給我過來”等等,孩子會喪失自控力。
因為只有命令,孩子並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更不明白規則是什麼,長此以往會認為“反正這些不是我該管的,你説不要做,我不做就好了。”
這樣的孩子會變得完全需要爸媽管制,而不會主動去控制自己的行為。
所以要多用建議提示型語言跟孩子溝通。
比如到點了該睡覺了,相比較於“現在趕緊給我睡覺,別等媽媽發火”,“該睡覺了,不然明天起不來,遲到的話小朋友都會笑話你”哪一個更能説明因果關係?孩子需要的是因果關係,當通過事實證明你説的是對的時候,以後就會控制自己晚睡的行為,這是內驅。
但如果你只告訴他“不睡覺你會生氣”,這樣的因果關係在你某天心情好時就會變,他晚睡了,但你心情好,你就沒生氣,這並不能幫孩子自己控制自己,而始終是在你的驅動下行動的,這是外驅。
所以你需要用你的建議提示,幫孩子建立周圍事物的因果關係,通過這些因果關係讓孩子擁有自控能力。
●最後説説聰明。
這個是天生的,我上初中的時候,那時候班裏看言情小説的女生一抓一大把,我的同桌跟另一個女生比誰一個星期看得小説多,結果我的同桌一個星期後的期中考試名次下降了20,而另一個女生卻是年級第二。而這個女生小説也沒少看。
做着同樣的事情,為什麼差別這麼大?你不得不承認,有些人的腦子就是比你的腦子好使,都看了都是隻複習了一遍,腦子聰明好使的人掌握了80?而一般人只掌握了50?這樣的差別是先天性的,除非普通人付出多10倍的努力也許才能追趕上。
所以,對比這三點,你覺得你哪一點做到了或是沒做到?
我想你也就明白為什麼有的孩子玩手機影響學習,有的孩子不會被影響了吧?手機遊戲不是一切錯誤的根本,父母更應該從自身找找問題,不要總是“甩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