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孩子在樓下玩耍,無意中聽到旁邊的媽媽們在聊天,內容是關於孩子上學後作業和玩的問題。
一位媽媽説:“你家孩子上學後適應不適應呢?我女兒後半年就上三年級了,現在每天回家還是就想的玩,想培養她回家寫作業的習慣,我可不想陪她寫作業寫到雞飛狗跳。”
另一位媽媽回應到:“小孩子都貪玩,長大點就好了。我家老大上了初中明顯知道學習了,好多了。今年小的剛上一年級,學校沒什麼作業,回來可不就是玩。”
第三位媽媽插話:“可不行,我聽一個專家説,孩子的習慣要從小培養呢。我家的準備上幼小銜接了,現在已經每天晚上學習一個小時,等上學就適應了。”
旁邊一位爺爺看着這邊很久了,等到幾位媽媽説到這裏,站起來説:“你們還是能管就儘早管吧,我家孫子小的時候放在我們這邊,我們就沒有管學習,後來大了回到他爸爸媽媽身邊,不愛學習,每天和他父母鬧的不行。”
孩子上學後,到底該怎麼玩,怎麼學習,這不是簡單的時間分配的問題。孩子貪玩背後的心理動力到底是什麼樣的,家長該怎麼處理呢?
01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轉變了
是不是像前面那位媽媽説到的“小孩子都是貪玩的”,其實不能這麼説。孩子愛玩是天性,而且遊戲是孩子幼兒期學習的最主要方式。那麼,孩子怎麼從符合年齡的學習方式中的玩轉變成家長眼中的“貪”呢?
幼兒通過遊戲進行學習的探索,所以學齡前的幼兒玩遊戲並不會受到家長過分的關注。上學後,家長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孩子身上,開始關注孩子的學習時間,孩子玩到一定的時長就超出家長的期待,就被定義成為貪玩。
妞妞特別喜歡洋娃娃,今年剛剛上小學一年級,每天放學回家都會把自己的娃娃全部拿出來,一個個挨着抱一遍,輪流和娃娃聊天,給娃娃講故事,告訴娃娃自己一天在學校都做了什麼,有的時候還要給娃娃講講課。
一開始媽媽覺得還挺好的,覺得女兒挺喜歡上學的,每天給娃娃講學到什麼也是複習呢。但是,時間長了,妞妞媽媽覺得不行了,感覺女兒花費在娃娃身上的時間太多了,這麼多時間不如多做幾頁口算題學習效率更高。
這麼一想,就開始干涉妞妞玩娃娃的時間,和孩子説:“妞妞,別和娃娃玩兒了,去做幾頁口算題吧。”妞妞頭也不抬的説:“我不,我就要和娃娃玩。”媽媽不滿意的走過來説:“別玩娃娃了,都上學了,怎麼每天還這麼貪玩?”
在這其中,孩子自始至終沒有發生過什麼變化,只因為媽媽期待的方向發生了變化,孩子的行為就成了有問題的“貪玩”。
02 孩子通過玩手機對抗家長
一檔電視節目中對當地幾所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學生進行走訪調查,專門瞭解孩子玩手機、打遊戲的時間,以及家長是怎麼管理的。
調查發現,三年級以上的孩子,逐漸的步入青春期,每天回家面對父母只是唸叨學習,在其他方面的關心和陪伴少之又少,非常的不滿意。因此,就通過手機的聊天軟件找同學聊天,玩網絡遊戲和父母對抗。
這些孩子都明確表示,自己是能夠認識到玩手機對學習成績的負面影響。而對於為什麼還要繼續玩,大部分孩子的答案中都透漏出對父母只問學習、只關心成績的不滿意,想通過手機來釋放情緒、緩解學習壓力。
也有少部分孩子説,自己對手機已經有了一定的依賴,忍不住想玩,經常會玩的忘記了時間。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通過玩手機來對抗家長呢?大部分原因是玩手機比較方便,隱蔽性比較好。孩子到底是學習還是玩手機家長很難嚴格管控,所以對於孩子來説是真的便攜。
但這其中需要家長反思的應該是孩子表達出的情緒。父母為什麼只剩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了?有的家長解釋想了解孩子一天在學校的狀況,孩子每天都是在學校,不談學校談什麼呢?家長也是被感為難,什麼都不問自己不放心,問的多了就讓孩子產生“只注重學習”的誤解。
03 如何對孩子高效陪伴
上學的第一學期大部分家長對孩子回家就玩是接受的,一年級下學期家長的態度就開始發生轉變,三年級時孩子對抗家長的局面就會初步形成。這種局面在很多學生家庭中或多或少的存在。
孩子上學、放學是老人負責接送,生活起居是老人協助完成,父母對孩子的責任就是檢查作業、輔導功課。這種對抗在無形中就會形成,對抗的背後是父母忽略了孩子情感的需要,孩子對父母陪伴的缺失只能夠通過遊戲的方式來填補。
那麼,父母日常工作也非常忙,怎麼才能避免孩子的這種缺失呢?
最方便可行的方式就是父母和孩子培養一種孩子喜歡的愛好,定期陪孩子一起玩,這種愛好可以是體育的球類運動、可以是一些益智的棋類遊戲、或者陪孩子參加各種親子營活動,都能夠成為父母高質量陪伴孩子的娛樂活動。
父母要在孩子的成長陪伴上投入更多的心力,然後在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是孩子考試成績多少,才可以得到某種“陪伴”的獎勵。家長對孩子關心陪伴的已經本末倒置,這種條件式學習影響了孩子學習的興趣,導致孩子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只能通過玩手機釋放情緒和學習壓力。
04 總結
父母在養育孩子時,最初的願望是希望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可是隨着孩子的成長,剝奪掉孩子成長中快樂的往往也是父母。父母只有深刻意識到孩子先要成長,才是學習的順序,讓孩子在成長中得到足夠的愛與滋養,孩子的學習才能順利而完整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