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教他們要學會分享。那些懂得分享的孩子,會更受集體的歡迎。而且因為他們樂於與他人分享,所以在人際交往的發展方面會更加優秀。不過在某一些情況當中,如果家長強迫孩子分享,反而會使他們失去了自我的物權意識。
當天氣晴朗的時候,父母都會帶着自己的孩子在廣場玩。在廣場當中,孩子之間也可以找到很多玩伴。如果他們當中有人帶上了玩具,父母也會樂意教育他們分享給別人玩。不過如果情況有異時,孩子即使不分享給別人,也不是他們的錯。
寶寶的扭扭車被女娃霸佔,索要時女娃奶奶説的話,母親強行奪回。
樂樂跟往常一樣,開開心心地拿着喜愛的扭扭車去廣場和小朋友一起玩。不過有一天當他和媽媽準備要回家的時候,其中的一位小妹妹卻説要把他的扭扭車帶回家。樂樂看到小妹妹想要把他心愛的扭扭車據為己有,一時心急地大哭起來。
樂樂媽媽看到後,耐心地跟那位小妹妹説:“哥哥現在要回家了,下次再把妞妞車帶來和你玩好嗎?”可那位小妹妹無論怎麼樣講,仍然抱着扭扭車不肯放手。她的媽媽看到後,更直接説道:“一個玩具車有什麼了不起,孩子之間不應該就要分享嗎?”
樂樂媽媽聽到這樣的話,瞬間感到十分生氣,並且利索地把扭扭車奪了回來。當對方的媽媽一臉愕然時,樂樂媽媽表示:“孩子都已經願意分享給你玩了,可如果你一再提出無理的要求,就不具有分享的意義了”
於這樣的情景,不少人都誇讚樂樂媽媽的做法。分享並不是忍讓,既然當時樂樂已經願意分享和別人玩了,但別人卻意圖把它心愛的玩具奪去。雖然孩子之間要學會分享,但並不是強迫孩子的個人意願。樂樂面對鍾愛的玩具車,他完全有權利把扭扭車要回來。
分享本來是平等的,但在某些人的眼裏,卻演變成了強迫性的行為。如果不在個人的意願情況下盲目奪取別人喜歡的東西,就不構成分享的性質了。而且孩子在分享的時候,該維護自己的利益時,必然不能無條件地去忍讓他人。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需要引導他們學會正確的分享方式。當孩子能夠掌握以下幾點時,會使他們更樂意地學會與人分享。
一、教育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利益
1、分享並不是為了討好他人
為了能夠和集體打好關係,不少孩子都會通過分享來增添彼此的感情。孩子之間互相分享,他們的條件和付出都是平等的。如果為了討好他人而去分享,就成為了強迫的行為了。而且在不公平的分享行為當中,孩子也會感到不開心。
2、分享並不需要無條件地忍讓
當別人説一些刺激的話時,孩子完全有權利給予反擊。如果一直地去忍讓別人,只會使對方養成的得寸進尺的態度。分享並不是無條件地去忍讓他人,孩子完全有權利拒絕別人的要求。尤其面對一些比較重要的物件時,孩子更有必要保護好自己的東西。
二、孩子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意願
1、孩子需要養成個人物權意識
孩子只有擁有了個人物權意識,他們才會懂得幫助自己維權。而且孩子的年齡越小時,他們對個人的物權意識會更看重。當孩子的思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時,家長再適當地引導他們分享,帶來的效果將會更顯著。
2、拒絕他人並不是一種過錯
有的孩子當拒絕他人後,內心會容易產生愧疚感。孩子拒絕別人,只是在幫自己維權。他們拒絕別人並不會對別人造成傷害,所以也不屬於一種過錯。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更要幫助他們疏導情緒。當他們能正視自己的行為時,才能懂得分享的真正意義。
總結:
孩子從小就學會分享,並不會帶來不良的後果。可如果他們對分享的方式產生了錯誤的認知,就很容易使他們的利益受損了。
而且如果孩子的個人物權意識因此而出現了偏差,也會影響到他們的性格發展。
該拒絕的時候,孩子需要有勇氣表達自己的心中想法。當他們的權利被侵犯的時候,更應該要勇敢地進行拒絕。也只有掌握了和平分享的真正意義,才更利於孩子的社交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