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軌跡裏滿是“習慣”碾壓過的印記。
只要稍加註意,就會發現:出色的人都有他們保持多年的習慣。
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記錄了他這些年的跑步和寫作習慣。
對他來説,“跑步”和“寫作”這兩件事早就融入了他的生命,變成了他的“無意識”。
他在書中寫道:
“寫長篇小説和長跑,都需要專注,都需要忍耐,都需要心無雜念,這兩種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活動,其實是很相關的。”
就像很多人有咬嘴皮的習慣,在心理學上來説,這個習慣意味着焦慮和強迫症。
習慣,就像是見微知著中的“微”,透露出一個人的性格和經歷。習慣,就像生命的牽引線一樣,早就為我們的命運“書寫”了前序。
要想孩子能掌控自己的命運,書寫自己的“傳奇”,就要讓他們養成這5個習慣!
1、
不斷自省的習慣
海涅説:
“自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機會改正。”
是的,自省是會讓我們變得更好的“捷徑”。
人生是不斷試錯的過程,但比起試錯,更重要的便是不斷自省。
因為只有自省,才能“變廢為寶”,在那些走過的彎路旁栽滿盛放的花朵,變成人生的一道風景。
自省才能改正,改正才能成長,成長才會變得優秀!
為此,家長可以通過最簡單的“寫日記”的方式,來教會孩子自省。
無論是流水賬還是情感記錄,寫日記都可以讓孩子梳理自己的生活。
在不斷的梳理中,孩子便會明“得失”、懂“冷暖”。
家長也要注意孩子在生活中的“突發事件”,這時候,是教育孩子“自省”的黃金時期。
在衝突矛盾後,孩子會有很強的心理波動,家長要在這時,給孩子做好心理輔導。
這樣,孩子以後才能更從容的面對和處理問題。
自省是一生都需要的習慣,是讓人受益終身的習慣。
家長不能陪伴孩子一生,卻能讓孩子學會自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過好自己的生活。
2、
懂得自律的習慣
蝴蝶的美里藴含着破繭成蝶的痛,成功的榮耀背後滿是自律的血汗。
懂得自律,就是懂得雕刻最美的自己。
一塊璞玉,不經歷“千刀萬刻”,怎麼變成被世人珍藏的瑰寶。
一個人,不懂得自律,怎麼能夠“出類拔萃”、“無與倫比”。
蕭伯納説:
“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
看似簡單的早起,卻是自律者最直觀的體現。
大多數人都還在與牀“糾纏不清”的時候,自律的人早就迎着朝陽開始追求自己的夢。
其實,自律的另一面是懂得拒絕,拒絕誘惑、堅守自我。
讓孩子懂得自律,就是讓孩子堅持原則,變得堅定。
自律,不僅會讓孩子生活“井井有條”,也能讓孩子“忠於自我”。
培養出自律的孩子,家長要下一番苦心。
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逼迫孩子一下子變得自律。
而是要不斷加碼,就像教育學家加涅提出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家長可以根據“教學事件”部分的指示來強化孩子的自律行為。
簡單地説,以早睡為例:
1.告訴孩子他要“早睡”這個任務如:貼在孩子牀頭“早睡”這個指示語
2.規定睡覺時間範圍,如晚上“10:00-10:30”
3.在該睡覺時,給孩子提供睡覺環境,如:熄燈、保持安靜、完成睡前洗漱。
4.堅持每日重複提醒,孩子做到時,要加強讚賞孩子的這一行為。
任何習慣都是重複得來的,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會讓孩子不把自律當回事。
此外,還可以根據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提出的“延遲滿足”理論讓孩子明白“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從而獲得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3、
鍛鍊身體的習慣
善待身體就是敬畏生命。
很多人,滿口“peace&love;”來彰顯自己的人生態度。
卻熬着最晚的夜,喝着最兇的酒。從不鍛鍊的他們,直到疾病纏身,才把“健康最重要”寫在韻腳。
是的,只有好好鍛鍊身體,健康地活着,才有資格去表達自己、肆意生活。
徐特立説:
“必須從年輕時期就打好基礎,隨時隨地去鍛鍊身體。”
身體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消耗品”。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不注重鍛鍊身體,等到有問題出現,才全網搜索“速成健身”,恐為時已晚。
在讓孩子養成鍛鍊身體的習慣時,家長可以多觀察孩子,先了解孩子的特點。
活潑好動的孩子,可以結合他們的愛好:籃球、足球、跑步等等,將這些愛好變成鍛鍊習慣。內向喜靜的孩子,可以和他們“達成協議”,每週選擇不同的鍛鍊項目,幫助孩子找到自己喜歡的運動,再變成習慣。
不要一味逼迫孩子運動,最好的“勸説”便是大人也保持鍛鍊身體的習慣。
和孩子一起運動,不僅能“強身健體”,也能和孩子“心連心”,一舉兩得,家長何樂而不為?
4、
閲讀思考的習慣
閲讀是思考的“觸發器”,思考是閲讀的“助推器”。
就像法國科學家笛卡爾所説:
“越學習,越發現自己的無知。”
閲讀既能打開你求知的大門,也能讓你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從而不斷閲讀獲得更多。
讀書,是一生的事情,無論是學習課本知識,還是生活所需,閲讀和思考都是必不可少的習慣。
培養孩子閲讀的習慣,不僅能讓孩子學好新的知識點,還能增強孩子的理解和共情能力。
培養孩子思考的習慣,不僅能讓孩子在學習上“遊刃有餘”,還能讓孩子對生活有更多的體悟。
愛因斯坦説:
“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閲讀和思考一開始是需要培養的習慣,但只要養成習慣,便是一本萬利的“投資”。
想要孩子喜歡閲讀,愛上思考,父母就是最好的榜樣。
閲讀不是從早到晚都要做的事情,也不是一天就能養成的習慣。
家長可以設定“家庭閲讀日”,全家選取自己想讀的書,並進行讀後分享。
一開始,並不需要規定書籍的“含金量”,只需培養孩子的閲讀意識。但當孩子開始主動閲讀,家長便要喂孩子吃“高質量的書籍”。
高質量的書籍,換句話説,可以是經典名著。
家長要格外注意出版社的選擇和書籍的出版時間,最好選擇出版三年以上的書籍,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書籍才值得一讀!
而好的出版社能幫家長做到初步篩選,不會誤導孩子。
在書籍內容方面,家長可以先觀察孩子,再分類書籍,找到適合孩子的書籍。
在孩子閲讀時,也要引導孩子去思考,認真解答孩子的困惑。
明智的家長,一定會培養孩子閲讀思考的習慣!
5、
制定計劃的習慣
“按部就班”不一定能實現“鴻鵠之志”,但一定不會成為“燕雀”。
小時候,大家都討厭“按部就班”這個詞,不想被生活束縛,好像選擇了按部就班就選擇了平凡。
長大後,卻讀懂了它的深意:
能按部就班的生活,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
那些看似輕易的事情,怎麼一件比一件難?相愛很難、夢想很難、生活很難。
這時候,忽然很想“按部就班”的成長,早早制定好自己的目標,每一步都踏實的走過。
其實,按部就班也代表了一種目標和計劃,它強調計劃的重要性。
制定計劃,是在學習如何更好地成為人生這艘船的掌舵者。
就像列夫·托爾斯泰曾説:
“人活着要有生活的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段時間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年的目標,一個月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天一小時一分鐘的目標。”
人生,是由密密麻麻的時間節點構成的。每一個點的差異,都會“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當家長把人生這張白紙交給孩子,並把畫筆握在他們自己手中時。
學會“制定計劃”的孩子,會在腦子裏構思好人生藍圖,每一筆都是自己的“心之所向”。
而毫無計劃的孩子,大筆一揮,一通亂畫,稀裏糊塗的過完這一生。
家長在教孩子制定計劃的時候,一定要依據孩子的客觀情況,切忌對孩子“畫大餅”,這樣不僅會影響孩子的信心,也會讓家長失去耐心。
只有從小事入手、切實執行,才能讓孩子嚐到制定計劃的“甜頭”,孩子便會學會做計劃,樂於完成計劃。
昆圖斯曾説:
“習慣比天性更頑固。”
可見,習慣對人的影響是很深的。
好習慣,日復一日,終成品性。
壞習慣,不斷疊加,積重難返。
人生是由無數個習慣築造,只有培養並保持良好的習慣,人生才會熠熠發光。
就像詹姆斯·克利爾所説:
“你並沒有與生俱來的信念,每個信念都是通過後天習得並由經驗磨礪出來的。“
習慣,是我們人人可習得的,只要家長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就能擁有好習慣!
來源:蘭心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