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三伏天之後
進入「處暑」,俗稱「秋老虎」
有時氣温比夏季還高
夏天若吃太多寒涼、水果
等到了秋天
就容易滋生腸胃問題
秋老虎過後,從白露到霜降
於是這個時候
預防因温差失於防護所招致的
「寒露病」
便是我們的保健要點啦
01
處暑後,最易出現6種病
一、咳嗽
秋天,人體內一般都會有夏季帶來的熱毒,加上秋燥傷了肺的陰液,就很容易出現口乾、口苦、便秘等,還有些人常感冒伴有咳嗽。
二、皮膚幹癢
處暑過後,降水減少,濕度降低,皮膚容易乾燥,在早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早晨起牀時會覺得嗓子發乾,皮膚乾燥,即便喝一大杯水,也難以解渴。皮膚乾燥就容易發癢,甚至有時撓破皮膚都不解癢。
三、心血管病
從出伏到秋分正是夏秋的過渡時期,我國北方天氣慢慢變涼,早晚涼爽,中午較熱,氣温波動較大,一天中的氣温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攝氏度,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四、哮喘
秋季是部分疾病容易發作或者加重的季節,其中呼吸道疾病首當其衝。很多患者在夏季長時間使用空調,寒氣易積聚在人體中,立秋過後,天氣轉冷,外寒入侵,與人體中的寒氣內外夾攻,原有的哮喘就會急性發作。
五、鼻炎
剛過的夏天雨水大,鼻炎患者增多,而入秋後,晝夜温差大,使得夏天沒發作的鼻炎開始蠢蠢欲動,夏秋相交防鼻炎正當時。
六、抑鬱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常給人一種淒涼悲傷的感覺。過於悲傷則易傷氣,中醫稱“悲則氣消”,日久使人意志消沉,免疫力低下,易產生抑鬱,因此,秋季一定要注意情志養生。
02
通肺氣、疏肝氣的好時機
首先,早晚宜添衣,出門必帶外套,慎防温差過大,寒氣入侵。不食冰涼凍飲,少進涼冷瓜類(須加姜同煮),以免寒傷腸胃。
等到了中秋前後,也是蟹肥膏黃之時,蟹性寒,故須佐姜醋;飲一杯温熱紫蘇梅汁,亦稍可解蝦蟹毒。立秋後,白日炎熇熱氣即使未減多少,但夜晚已見涼意。濕粘的濁滯感減輕許多,相對乾爽些,夜眠須防秋涼之患。
進入秋季,萬物漸漸進入「收」的狀態,風也大了,所以傳統認為秋天是「燥」,需要「滋陰」。但這是指大陸型氣候,廣東氣候最大的特性是濕熱,不會幹到哪去,所以除非流了太多汗,否則不必特別補用滋陰食品。
秋氣屬金,是養肺氣、疏肝氣的好時機。運動是最直接的,秋涼後登高、放風箏,有利肺氣舒展。
有吸煙史者,可吃冬瓜薏仁湯,連子帶皮煮,少佐薑片,清肺排痰。其次,補養土氣,脾胃氣壯,營養吸收良好,肺虛所致的悲愁、不樂,就比較沒有機會發作。
這個季節盛產山藥、菱角、南瓜,也不妨多吃一些。
03
早卧早起 儲存元氣
想要在初秋有好精神,可以先從睡眠時間調整起。《黃帝內經‧素問》就説:「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建議人們可以跟着雞的活動規律,早睡早起。
因此,清晨儘量早起迎接陽光,吸收陽氣與能量,增加抗病力。秋天晚上忌諱熬夜,因熬夜會增加燥氣,儘量晚上10點半就上牀睡覺。
要儲備一天的體力,中午適當小睡是可以的。小睡能減輕壓力、增強記憶力、振奮心情,也讓下午工作可以更有效率。根據研究指出,最適當的時間是30分鐘,不超過一小時。
04
慢跑游泳 養神排濕
這個時期適合放鬆的運動,最好能不帶任何思緒,讓身體自然運作。因此像慢跑、游泳這種具有緩慢、持續、動靜協調的運動就很適合。
此外,這些運動能將夏末秋初藏在身體裏的濕氣引出,減少濕疹等皮膚問題產生。運動本身可強化脾臟的運作,加強腸胃蠕動,幫助身體消化與吸收食物養分。
今年由於立秋較早
在農曆的六月
再加上出伏的時間也在處暑之前
所以總體來説處暑之後
氣温會下降快一些
秋老虎呆的時間也會少一些
對此你怎麼看
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