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懷孕時和肚子裏的孩子説話,都是直接稱呼“寶寶”或者“寶貝”,因為不知道是男孩還是女孩,也沒取名字,但這個稱呼覺得很温暖,這是對一個未知生命的盼望和期待。
漸漸地她長大了,我們開始有意無意地叫孩子的小名,並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的習慣,也是想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叫啥。等孩子長大後你再叫孩子的小名兒,可能他就不太高興了,因為他已經長大了。成長是很煩惱的,對於孩子來説,一些小小的問題,都可能在成長過程中帶來很大的困擾。
你在家怎麼稱呼自己孩子的呢? 是一直稱呼小名,還是在孩子長大後開始叫全名,又或者一直都是叫“寶貝”?都來説説吧!
延伸閲讀:
家長在外不要這樣稱呼孩子,他會變得敏感和害怕
很多家長會給自己的孩子起一個乳名或者小名,比如悠悠,布丁,果果,不僅叫起來親切,還十分可愛。
當我們與孩子相處的很融洽或者與孩子親暱的時候,都會呼喚他們的小名,而他們做錯事或者惹家長生氣後,大人們往往怒髮衝冠,並用大聲的嗓門喊出孩子的名字,比如以下場景: 親暱情況下:布丁寶貝,看看媽媽給你做了什麼好吃的啦! 憤怒情況下:張天一!!你怎麼又把屋裏弄的這麼亂!找揍啊!
相信,很多家庭都會有此類現象吧,殊不知這種行為只會加劇孩子對你的恐懼,還有一些比較頑皮的孩子,會為此產生“免疫”,你怎麼喊他也不在乎了。以至於形成了這個局面:家長變得越來越急躁,孩子變得越來越不懂事。 所以,怎麼呼喚孩子,也是一門學問哦!
當我們在公共場合時,比如孩子的幼兒園或學校,一定要稱呼他們的本名,一是方便老師和其他小朋友的認識,二是對孩子自身的一種尊重。 我曾經就見過有個孩子的小名叫蛋蛋,結果家長當着很多小朋友面叫他時,把孩子弄得十分尷尬,還被其他小朋友黑化,成了外號。
當我們大人生氣時,也不要因為情緒的改變,對孩子在家中的稱呼改變,有的孩子一聽到大人叫全名,就知道有“壞事”發生,形成了一種惡性的條件反射。這樣下去,家長以後教育更難了。 綜上,孩子都是家長的寶,既然起了小名,就好好利用吧,不要讓它成為孩子敏感內心的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