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説“是藥三分毒”,隨着健康意識的提高,咱們老百姓知道不能亂吃藥,因為胡亂吃藥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比如之前屢有發生的“酒後吃頭孢”導致致命風險的病例,還有一些因為亂用中藥而導致肝腎衰竭的病例,相信很多朋友都有所耳聞。但是,一些貌似安全的常用藥物,就真的安全麼?答案是否定的。
這裏有一個最近發生的病例,希望能夠引起朋友們的重視。
這一天,杭州一家醫院的腎內科忽然來了這樣一位患者——許老伯,許老伯幾天前有過嗓子發炎和發熱的情況,於是自己吃了幾粒藥,但是沒想到,吃完藥之後出現了奇怪的症狀:無論怎麼喝水,小便量卻很小,而且總有感覺尿不出的感覺;不僅如此,許老伯的雙腿還變得浮腫起來,一按一個坑,這是咋回事兒?
醫院的醫生詳細瞭解完情況後,給許老伯查了血象,果不其然,許老伯血液中的炎性指標超過正常範圍,而且血肌酐達到了250umol/l,已經是正常值的兩倍多,這説明一件事,許老伯的腎臟出現了腎功能損傷,可以判斷為急性腎衰竭。
正因為腎臟功能受損,所以導致許老伯的腎臟無法代謝尿液,進而導致小便減少和身體水腫的情況發生。經過醫生抗感染和補液治療,許老伯的情況得到了好轉。但問題是,許老伯吃什麼藥導致自己出現腎衰竭的呢?在醫生的仔細詢問下,原來,老伯因為咽痛發熱難忍,自己吃了6粒“退燒藥”。
退燒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實際上也是相對安全的常用藥物,幾乎家家都有。但為何退燒藥變成了腎健康的“殺手”呢?這其實要和退燒藥的成分有關。
一般來説,很多退燒藥中含有對乙酰氨基酚(俗稱撲熱息痛),這是一種具有鎮熱、止痛、消炎的常用化學原料藥物,按照藥物的正常用量,隨着身體的代謝,產生不良反應的情況不多。但是如果一次服用6粒藥物,撲熱息痛大量進入身體內,則有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
這些不良反應包括:皮膚過敏性症狀(皮疹、皮炎等)、血小板減少、粒細胞缺乏及肝腎功能損害等等。而通常,在這類藥物的説明書上都會提醒到: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也就是説,如果使用不當,使用撲熱息痛會導致肝腎出現健康問題。
而很多藥物所產生的毒素,都需要經過肝和腎的代謝才能排出體外,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藥物使用不當會導致肝、腎出現衰竭的原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使用藥物之前,一定要搞清楚藥物的用法、用量,以及是否適合自己,當然,最好是及時聽從醫生或藥劑師的建議,以免出現問題。
*提醒: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僅供參考,資料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