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套怎麼用?”四年級兒子一個問題嚇壞媽媽
“老媽,我現在不會遺精吧?”“老媽,避孕套怎麼用?”當四年級的兒子一本正經地發問,陳璐只覺頭腦一片空白。
該來的還是躲不過啊。
前幾天,陳璐就在媽媽羣和小姐妹探討過孩子性教育的事兒。“娃問起‘姨媽’(月經)是怎麼回事?我科普了一下,男女有別,只有女人才有卵巢和子宮,才會來月經。回答完突然想到,萬一問起遺精來,我怎麼講?本來麼,科普月經的時候,順帶講下男人的事情,但實在太難開口了。”
陳璐説,有個小姐妹家娃年齡相仿,也是兒子,“她超級淡定,覺得幹嘛要主動講?男孩子要五六年級才發育,到時候再講好了。”
越聊,她卻發現問題越多。
“小時候就給他科普過,娃知道受精卵是怎麼回事,但萬一問具體是怎麼受精的?我又要懵圈了!”當晚,陳璐就和老公嚴肅討論了性教育的分工問題。沒想到老公的科普還沒開始,小娃的問題就直截了當地來了。
內心掙扎了幾秒後,陳璐按下內心波瀾,故作鎮靜地答:“你還沒到青春期,不會的。具體的可以問爸爸。”沒有什麼比此時當“甩手掌櫃”更歡脱了。
和陳璐相比,同為四年級孩子家長的林媽面對兒子的性教育相當淡定。因為,兒子的學校幫她“搞定”了這事。
林媽告訴記者,上週二放學,兒子小林帶回家兩本小冊子,書名叫《成長手冊》。兒子告訴她,學校開始了第一堂性教育課,老師發了書,給他們講解了自己是怎麼來的,認識自己的身體結構,學會保護自己。
“我覺得很有意思!”兒子拿着冊子繼續專注地看起來。
林媽順手翻了翻,內容有點“辣眼睛”。比如有這些問題:
你知道剛發育女孩子應該穿哪種內衣?請在下圖中男孩內與外生殖器官上填入具體的字母。如何正確使用衞生巾和衞生棉條?陰莖一般有多長?幾歲的時候會有精液?青春期可以發生性行為嗎?
“我心想,天哪,畫風那麼直接!這些都是我想講清楚,但又覺得難以啓齒的話題,真是解決了我的大問題!”看到兒子談“性”時很是淡定從容,林媽很感慨,“我們80後談性教育比我們父母輩好多了,但還是比較害羞的,有些話題真是開不了口。其實,有老師的科學講解,很坦然。只要家長不尷尬,小孩就不會尷尬。”
“孩子跟我説,他知道精子是怎麼進媽媽肚子裏了。我超級緊張,回答説:那和手機充電一樣。兒子答:我覺得還是不一樣的!我真是緊張到滿頭大汗!但沒想到孩子很淡定很得意也很釋然,因為他解開了多年來的疑問。”林媽説,自己激動地發了朋友圈後,引來同齡娃媽媽們羨慕紛紛。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了小林就讀的杭州濮家小學萬家校區,四年級的孩子們正在上第二次性教育課,由杭州六個大包公益服務中心的講師們上課。昨天的上課內容是“你好!青春期”和“社會性別平等”。
401班孩子們在上課
在401班,孩子們正聚精會神地聽穿黃背心的老師講解“身體權限”:“背心和褲衩覆蓋的地方,別人不能看,不能摸,不能碰;也不能看、不能摸、不能碰別人的隱私部位!”
402班的孩子們在參與遊戲互動
濮家小學四年級中層管理老師朱萍芳告訴記者,學校比較完整的性教育是在五六年級開設的,但今年,她發現,現在孩子的發育總體上提前了,四年級已經有個別女生月經初潮,而四年級的男孩們對生殖器官也有了好奇,在遊戲時聊到了“小雞雞”。
四年級的老師們覺得,學校層面上的性教育也需要提前,他們聯繫了負責性教育項目的公益講師,進校來給孩子們上性教育課。“剛開始,孩子們看到生殖器官圖片時,會發出各種各樣誇張的聲音,但學着學着,大家越來越專注,覺得這就是科學知識。生殖器官和眼睛、鼻子、耳朵等等一樣自然,只不過功能不同,各司其職。”
在朱老師看來,性教育課程非常重要,是每個孩子的必修課,認識自己的身體、保護自己、社會性別平等、拒絕校園欺凌等方面的內容,每個孩子都需要了解和學習,性教育課程放在了每週二下午的作業整理課上,持續三週,全員參與。
杭州六個大包公益服務中心含羞草兒童性教育項目負責人陳韻婕告訴記者,性教育項目是希望通過孩子們樂於接受的方式,用繪本、有趣的小遊戲、視頻等等方式,教孩子們認識身體、保護隱私,初步建立起健康的性觀念。
性教育從幾歲開始比較好?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對3032人做過調查,結果顯示近一半人認為“11歲至14歲”是孩子系統瞭解性知識的最佳年齡,只有12.1%的人選擇“10歲以前”。
兒童性教育專家胡萍在自己寫作的書籍《善解童貞》中提到,每個年齡段接受的性教育內容是不同的。
6歲前家長可以採取孩子問什麼就答什麼的原則;6—7歲告訴孩子身體和異性身體結構有什麼不一樣,如何保護自己;8—9歲解決預防性傷害;10—11歲解決青春期的生理發展問題;12—13歲幫助孩子解決兩性交往問題。
胡萍表示,現在孩子發育提前,9歲女孩來月經的不在少數,男孩10歲左右遺精的也越來越多,所以,孩子的性教育也需提前。
如何和孩子談性?這是家長們最糾結的問題。有家長覺得有些話題總是難以啓齒,有些擔心自己把握不好度,哪些該講,哪些不該講,會不會誤導?
比如,有媽媽説,在孩子必問的“我怎麼來的”這個問題上,當孩子問,精子是通過什麼方式碰到卵子時,這個過程要不要講,怎麼講,會不會尺度太大?“女兒問我這個問題時我很尷尬,不知道怎麼回答。只好跟她説,以後上生理衞生課要學的,老師會告訴你的。”
在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全國首批賦權型性教育高級講師、《青春期那些事》聯合作者陶劍麗看來,性教育最關鍵的還是在家庭。
對家長來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己“脱敏”,不要覺得性很羞恥,這樣才能坦然面對孩子的問題。陶劍麗説,在家庭的性教育中,最忌諱的就是父母禁止孩子問這問那,或者聽到孩子的問題就回避:“這種態度只會讓孩子更好奇,父母不願意説,他就會自己去尋找答案。”
陶劍麗有兩個兒子,有一次,兒子問起避孕套的問題。陶劍麗的解釋是,避孕套也叫安全套,使用後除了不會有寶寶外,還能避免病菌,保護自己的身體。
“對孩子來説,回答不需要面面俱到,太專業,他反而聽不懂。你只要能解決他當下的疑問就可以。家長也要意識到,孩子的好奇是階段性的,不是説一次行為就可以打消,而且每個階段的好奇又不一樣。家長要做好準備,接納這種好奇。”
男孩子是否需要了解女孩的生理知識?比如媽媽來月經是否要躲着孩子?陶劍麗更贊成“跟孩子直説”。
“讓孩子知道,月經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不光女孩要了解月經是怎麼回事,男孩子也需要了解,月經是女性正常的生理現象。有時候會看到男孩在教室裏拿女同學的衞生巾來嘲笑,帶有一點侮辱的意味,其實是男孩有好奇,跟孩子講清楚了,他們就會很坦然。而且,給孩子科普月經知識,也是價值觀的教育。告訴女孩子,來月經是很正常的,不是不可告人的,而是你的生命到了新階段。告訴男孩,不能嘲笑月經,而要給經期的女性提供適當的幫助。”陶劍麗説。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