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名人説過,存在即合理。但是對很多家長來説,零食的存在就是不合理不應該的。零食,説難聽一點,就是垃圾食品,不僅沒有任何營養不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還總是包裝的花裏胡哨讓孩子們完全失去自控力,就算吃壞了肚子也還要繼續再試試別的。於是很多強硬派家長們出馬了,打着"一切為孩子健康着想"的旗號,對孩子實行了嚴令禁止吃零食的政策。這樣的政策真的是對孩子們好嗎,不被允許吃零食的孩子長大後自由後會變成什麼樣呢?是不是還挺想知道答案的,別急,我們先來看個案例:
小米媽媽就是強硬派中的一員,這其中其實是有原因的,小米爸媽兩個人的腸胃都不太好,家裏還有胃癌史,而且兩人的牙質也都不太好,每年都要跑好幾趟牙科診所,最重要的是,這些生理疾患都是具有一定遺傳性的。偏偏小米從小就對零食情有獨鍾,好幾次吃壞了肚子跑醫院,換牙前牙齒也都是黑的。爸媽擔心小米以後會受到疾病的困擾,索性就嚴令禁止零食再接近小米一步。
這可苦了小米了,看到別人分享零食自己只有幹羨慕的份,聽到別人討論新出的零食也只好默默走開,最難熬的是每當電視上出現零食廣告,他都委屈的恨不得大哭一場。小米媽漸漸發現了不對勁,自從實行了零食禁令,小米每天都沒精打采的,玩遊戲看電視都不積極了,老師也反映小米上課都不愛發言了,考試成績也有所下降,而且最可怕的是,不再吃零食的小米竟然還是出現了腸道問題,上吐下瀉甚至不愛吃飯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難道不吃零食反倒不健康了嗎?
一.一味禁食零食,會讓孩子產生"匱乏感"
什麼叫"匱乏感"呢,其實很好理解。有一句出名的歌詞是這樣唱的: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人類對於自己長期想而不得的東西,非但不會徹底死心放棄,反倒會激起更強烈的"匱乏感",也就是獲取的慾望,於是有的"極端分子"就會不擇手段。家長越不讓孩子吃零食,就越會美化和上升零食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讓孩子越發想要吃到零食,哪怕吃到的嘴裏的味道和想象中的並不一樣,也完全沒關係。
不要奢望孩子會因此死心塌忘掉零食的好,"匱乏感"只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累計,不可能完全消失。而最可怕的是,強烈的"匱乏感"對孩子的身心成長都是沒有好處的。下面我們就具體來分析一下"匱乏感"會對孩子造成的可能傷害:
二."匱乏感"會讓孩子變成什麼樣?
1. 比自卑還可怕的負能量
為什麼別的孩子可以隨意吃零食,我卻不行?為什麼電視上都是零食的廣告,爸媽偏説零食是壞東西?類似這種問題孩子是想不明白的,他們非但想不明白,還會有可能想歪,他們可能會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所以爸媽懲罰自己不讓吃零食,是因為爸媽根本不愛自己所以才這樣對自己。這些充滿負能量的想法會久久縈繞在孩子的心頭難以消失,孩子也就有可能變得越發自卑,習慣性自我否定。
2. 物極必反讓孩子更受傷
就像是彈簧一樣,壓的越深彈起來的高度也就越大。家長越是限制孩子吃零食,當孩子得到機會可以吃的時候,就會越不計後果。有一位寶爸就曾分享過,自己小時候因為各種原因也是被限制吃零食,等到青春期離開家獨立生活後,他開始報復性地補償自己,每天都要吃一大堆的零食,結果不僅體重飆升再也沒下來,腸胃也損壞的差不多了,導致現在胃藥不離手。這就是物極必反的原理。
3. 心情不好會更影響健康
不讓吃零食後,孩子往往會變得異常消沉和難過,很多家長認為這是小事並不在意。但是你知道嗎?胃腸器官其實也叫做情緒器官,就是説如果長期心情不好情緒不佳,最直接受到影響和侵害的就是胃腸健康,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都會急速消瘦。因為心情不好,孩子會味如嚼蠟,原本喜歡吃的也會沒了興趣,必然會導致胃腸受損,甚至導致整個內分泌失調,抵抗力下降,生病也就在所難免了。
所以説,想要用控制零食的方式來讓孩子變得健康,是有點一廂情願的想法,孩子可能非但不會健康,還會受到身心的傷害。就算暫時被迫健康了,日後也可能存在隱患。總之對零食的禁止是不甚合理的。
三.對零食應該控制而不是限制,家長們別再執迷不悟了
那麼面對讓人又愛又恨的零食,家長們要如何應對呢?
1.控制量,而不是限制
只要有節制地實用,零食對孩子的健康危害是很小的。家長們與其一刀切似的限制,不如好好和孩子講道理一起制定一個科學健康的控制方案。比如晚上九點後不能吃任何零食,週六日可以適當多吃但也不能超過一定量。這樣不僅可以保證孩子的健康,也可以讓孩子看到父母的愛,有益於加深親子關係。
2.父母以身作則,不要雙標
如今很多年輕父母也都喜歡吃零食吃夜宵,甚至有的父母等孩子睡着後才偷偷拿出零食才解饞。這種雙標的做法實在不太厚道,孩子一旦發現就會對父母感到失望,而且會更加報復性地多吃零食。這時候父母就算再有理,孩子也未必會聽了。
3.教會孩子好習慣,尤其是刷牙
吃零食沒關係,重要的是能否堅持刷牙注重口腔清潔。很多孩子都不喜歡刷牙,父母要多一些耐心,不要急於求成。可以給孩子講述相關的故事,讓孩子意識到刷牙的重要性。
您還有哪些建議和有趣的經歷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