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脱口而出的“不可以”,都在慢慢地毀掉我們的孩子

每一個脱口而出的“不可以”,都在慢慢地毀掉我們的孩子

關注 ↑↑↑我們獲得更多精彩內容!

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就是不停對他説“不可以”。

為人父母,誰會想着要毀掉自己的孩子呢?

然,我們卻每天都在做着毀滅孩子的行為而不自知。這個習慣可以追溯到孩子幼兒時期。

有個研究表明:“學步期孩子平均每 9 分鐘,就要聽到一次‘不’或類似的否定詞彙”。

也就是説,差不多每過 10 分鐘,孩子就要遭到一次否定。

每一個脱口而出的“不可以”,都在慢慢地毀掉我們的孩子

沒有媽媽想要否定自己的孩子,所以這個研究結論讓很多人難以接受。

但仔細想想:好像又的確是這麼回事。

用一個大家熟悉的繪本《大衞,不可以》來呈現一下:

孩子踩着凳子爬上爬下的時候,你是否説過“不可以”;

孩子伸手摸牆壁上插座的時候,你是否説過“不可以”;

孩子洗澡把水弄得到處都是的時候,你是否説過“不可以”;

孩子吃飯用叉子叉着食物玩的時候,你是否説過“不可以”;

孩子狼吞虎嚥吃東西的時候,你是否説過“不可以”;

孩子睡覺之前在牀上跳來跳去的時候,你是否説過“不可以”;

孩子外出一路小跑的時候,你是否説過“不可以”。

……

我們一邊用“不”保護我們的孩子,一邊扼殺孩子的探索性、好奇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説了這麼多,肯定有家長疑惑,我們到底怎麼做,既能夠保護孩子,又能準確傳達我們的意思呢?

每一個脱口而出的“不可以”,都在慢慢地毀掉我們的孩子

很簡單,做好這4個原則:

1

用陳述句代替否定句

孩子洗澡把水弄的到處都是的時候,我們可以説“寶貝,小鴨子喜歡在浴盆裏玩,我們把水撒在浴盆裏讓小鴨子洗澡吧”,而不是直接説“不可以玩水”或“別把水弄的到處都是”。

用陳述句代替否定句,不僅保護了孩子的心理,更容易讓孩子接受我們的建議。

2

用積極的態度表達我們的想法

我們在提醒孩子時,態度往往是嚴肅甚至是嚴厲的。這樣讓很多孩子不買賬,越不讓做的事反而“頂風而上”挑戰權威。所以,我們在指正孩子行為的時候,避免情緒先行,保持好積極的態度,平和耐心地引導孩子。

3

表達指令的同時講明原因

我們之所以會對孩子表達“不允許”,很多時候是孩子有一些危險的或者是不恰當的行為,所以我們需要告知孩子,我們不允許這件事情的原因。比如,我們制止孩子在路上跑,除了告訴孩子“慢慢走”之外,還要告訴孩子“在馬路上需要遵守交通規則,亂跑的話很容易撞到他人,如果有車輛行駛那就更容易有危險。如果想要歡快地跑,我們可以去操場”。這樣的解釋,比直接生硬地制止要有效得多。

4

對孩子尊重且信任

這是最重要的一條原則。我們需要更多地尊重、接納孩子。

回顧一下這些不被允許的行為,大部分是家長認為危險、不衞生、不恰當的,但其實孩子真的樂在其中。自從兒子的身高達到飲水機的高度之後,他幾乎每天都會模仿大人去接水、喝水,但畢竟能力有限,所以每次都會弄的一身、一地的水。那有何妨,衣服濕了可以洗,地板濕了可以拖,但是孩子的探索性一旦過去就不會再有,所以我尊重他的行為,讓他自由地玩,從不制止。還有廚房的米桶,小傢伙總是抓着大米玩,我們也從不制止,為了讓大米浪費的儘可能少一些,我會拿一個小盆子在旁邊接。

每一個脱口而出的“不可以”,都在慢慢地毀掉我們的孩子

家長要尊重孩子,相信他能在遊戲中萌生智慧和自我保護的能力。

育兒這門學問,讓我們慢慢摸索吧!

End

家庭教育

從我做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59 字。

轉載請註明: 每一個脱口而出的“不可以”,都在慢慢地毀掉我們的孩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