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但父母常常打着“我是為你好”的旗幟,強迫孩子做許多事情。
實際上,幼兒具有自己的成長髮展階段,最好的方式是讓他們自然生長,而不是拔苗助長,尤其在孩子 6 歲前,以下四件事,父母千萬不要逼迫孩子做。
一、別逼孩子分房睡
“越早分房的孩子,獨立性越好,要早點分房睡,不然孩子會性早熟……”這些誤導人的話
實際上,沒有任何研究表明孩子的獨立能力是靠和父母分房睡來獲得的,強迫孩子分房睡反而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更粘人。
到底幾歲分房睡最好?其實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孩子生理心理發育都存在着很大的個體差異,強硬的用年齡劃分孩子分房睡的階段是不科學、不合理的。
一般認為,10歲之前不算晚,並且小時候與父母同睡的孩子,會更加獨立。因為他晚上可以在父母的懷抱裏或得到更多的安全感,白天就能更好的應對壓力和挑戰。
二、別逼孩子道歉
孩子做錯事,千萬不要逼他道歉。孩子在小的時候,根本就不懂得説對不起的意思,一味逼他説對不起,只會孩子長大後用道歉來習慣性的逃避責任。
聰明的媽媽會讓孩子用實際行動來道歉:孩子碰到了別人,與其説“你把弟弟給撞倒了,趕緊去説對不起”,還不如説“弟弟被你撞倒了,一定很疼,趕緊去抱抱他,安慰他一下。”
孩子在外面吃飯弄得滿桌子都是飯菜,與其説“你看你呀,弄得到處都是,給服務員阿姨添麻煩了”,不如説“我給你紙巾,請你自己擦乾淨。”
道歉是態度,行動是彌補,父母要讓孩子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他認錯的態度。
三、別逼孩子學習太多
家長如果一味地逼迫孩子學習,孩子長大後會出現更嚴重的問題,一是孩子不知感恩,他認為取得的成功都是靠他自己;二是在生活中有可能存在社會性發展的障礙,他的心理的問題難以排解。
很多小學教師都表示,剛入學時成績尚可的學生,到了三年級時成績就開始走下坡路,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些孩子在入學前大都是“死記硬背”地記憶過多的知識,並沒有真正理解到一些基礎的概念和運用。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4 歲前的孩子主要處在形象思維階段。在孩子 6 歲前,比起過多的輸入知識、數學,更重要的是順應孩子的思維發展規律。
家長要多運用生活中的數字和數學,幫孩子藉助貼近生活的物體來理解抽象的數字和符號,更好地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四、別逼孩子懂事
懂事的孩子,最讓人心疼。董明珠在談及自己兒子時也語氣哽咽,表示孩子非常懂事,晚上她回到家“打開被子,看到他在哭的時候,那時候最心疼”。
孩子過於懂事,是以喪失天性、失去童真為代價的。懂事的孩子,在對外的關係中,幾乎已經失去了自我,長此以往,孩子就容易在自我壓抑中迷失,一味地遷就討好,一生渴望別人的認可,喪失自信和拒絕的能力。
父母應該像容器,包容孩子的各種情況。不要事無鉅細,過於追求完美,大膽的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犯錯。凡事多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想法,弄清楚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感受。
寫在最後
父母要學會給孩子愛和安全感,付出時間和耐心,在愛的滋養下,孩子的內心自然而然會生長出力量。
父母要停止時時地干涉,處處的緊逼,讓孩子自然的成長,必要的時候伸出援手,這才是稱職父母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