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媽媽”到“媽”,暗示了孩子的心理變化。
隨着孩子年紀的增長,心態也會逐漸變成熟,對於媽媽的態度就會發生改變,從之前的寸步不離變得疏遠,躲避甚至可能還會有厭煩。
而這種變化最明顯的一個徵兆就是從“媽媽”變成“媽”
從“媽媽”到“媽”,雖僅有一字之差,但卻暗示了孩子對媽媽的態度和心理變化。
孩子小的時候,每天都追在媽媽身後,寸步不離,媽媽去哪孩子就跟去哪,就連去廁所,洗澡都不放過。
對於這個小尾巴,媽媽可以説是很厭煩,尤其是自己做事情的時候,非常想發脾氣,不過在看到孩子可愛的小臉,奶聲奶氣的叫着“媽媽”後,心都要暖化了,直接就抱起來稀罕。
不過隨着孩子的成長,接觸到的人越來越多,世界越來越豐富,對於媽媽的態度也就會發生變化,慢慢開始不再需要媽媽,稱呼也就隨之改變,從疊字變成單字。
不少寶媽對於孩子的稱呼變化都很難接受,彷彿孩子再也不需要自己的一般,每次稱呼都讓寶媽傷心難過,但這就是成長的代價與變化,寶媽根本無力阻止。
從“媽媽”到“媽”,暗示了孩子對母親的哪些態度和心理變化呢?
1)不再全身心依賴
小的時候媽媽就是孩子的全世界,眼裏只能看見媽媽,即使是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最愛的零食,也比不上媽媽分毫。
但隨着年紀的增長,孩子懂得越來越多,世界也開始慢慢變大,不再全身心依賴媽媽,甚至偶爾還會覺得媽媽很煩,從而稱呼就會不再那麼親密。
2)孩子長大了會隱藏情緒
小時候的孩子雖然會不懂事會惹媽媽生氣,但也會撒嬌哄媽媽,雖然是為了逃避批評和懲罰,但也讓媽媽有着很深的幸福感。
但漸漸的孩子開始長大,不再犯一些説過多次的錯誤,同時也不會再和媽媽撒嬌,甚至連一句簡單的“我愛你”都難以啓齒,感覺很羞恥,將情緒隱藏的很深,稱呼也就隨之有了變化。
3)與父母關係疏遠
在媽媽眼中,孩子不管多大都是孩子,因此態度多半都是從一而終,沒有太大變化的,但孩子不一樣。
隨着心態的成熟,孩子對媽媽的態度就會發生轉變,尤其是媽媽不能理解自己的時候,更是會與媽媽疏遠,冷冰冰的叫着“媽”。
4)感覺叫媽媽丟臉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就會感覺自己是個大人,不能再像小孩子一樣那麼幼稚,要成熟點。
而成熟的第一步就是對父母稱呼的變化,應該酷一點叫媽,而不是軟糯糯的叫媽媽,不然就會很丟臉,甚至還會被同學嘲笑。
當孩子稱呼有了變化,父母應該如何拉近與孩子的關係呢?
1)接受孩子的變化
稱呼有變化是好事,父母不用太傷心,這是成長之路必經的一個變化,父母應該接受,而不是反應太大,更不要想太多,只要孩子依然愛父母,依然是好孩子,如何稱呼沒那麼重要。
2)試着和孩子做朋友
不管孩子有多麼期盼成熟,內心都是一個小孩子,只要父母願意放下身段和權威去了解孩子,與孩子溝通,試着與孩子做朋友,就能與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在試着與孩子做朋友的時候,父母最好能找到和孩子的共同話題,並讓孩子發表看法和意見,千萬不要試着讓孩子繼續聽從自己,不然只會引發孩子的叛逆。
3)學着做出改變
但孩子改變稱呼的那一刻起,就代表孩子想要脱離父母的掌控,成為一個自由獨立的人。
此時父母不能再將孩子當成一個小朋友看待了,而是要當成一個大人,在養育和教育的時候都要學着做出改變。
不要再做孩子的管理者,而是放手讓孩子獨立自主,即使孩子的某些決定和看法並不正確,但父母也不要插手太多。
只有孩子真正邁出那一步,在不斷嘗試和實踐中才能一點點進步,瞭解到更多知識,學習到更多能力。
今日話題:你還記得自己是多大從叫“爸爸媽媽”變成“爸媽”的麼?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