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
羊城晚報記者 柳卓楠
在12月3日舉行的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國際抗疫合作與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張伯禮指出,新冠肺炎是“濕毒”所導致的疾病,濕毒內藴是核心病機,兼夾發病是臨牀特點。
“新冠肺炎與非典相比,毒性較弱,但傳染力強,臨牀表現更為複雜。”張伯禮總結認為,新冠肺炎起病隱匿、變化多端、黏膩膠着、纏綿難愈,符合中醫濕邪之病的一般特徵。“起病隱匿”體現在潛伏期長及大量的無症狀感染者;“變化多端”體現在病情複雜、兼夾症多;“黏膩膠着”體現在常陽、復陽、二次感染;“纏綿難愈”體現在後遺症與病情輕重非正相關。而中藥的早期介入、全程參與,在各個階段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張伯禮介紹,在我國,中醫藥抗疫已經有近3000年的歷史,文字記載了從先秦兩漢至今大大小小近500餘次疫情,研發了眾多治療藥物,也提供了豐富的經驗,“所以,這次疫情我們不是沒有準備的,這些理論知識和經驗在這次抗擊新冠疫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對於輕型病人,我們直接可以用普通藥來治療。對於一些無症狀感染者、隔離人員,用中藥來干預和預防;對於重症病人,用中西醫結合的辦法,主要目的是降低死亡率;對於恢復期的患者,我們用西醫做評估,中醫來進行干預,綜合干預取得很好的效果。”張伯禮舉例指出,在武漢方艙醫院,通過積極使用中醫綜合治療,包括湯藥、中成藥、針灸、推拿、太極拳、八段錦等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當我們的經驗向其他方艙推廣以後,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方艙的轉重率只有2%-5%,而國際上一般是10%-20%,所以,中藥綜合治療有效降低了轉重率,這也是戰勝疫情的一個重要事件。”張伯禮説。
“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這五條精神不但是我們抗擊疫情的法寶,也是我們應對一切艱難險阻的寶貴經驗。”張伯禮表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疫考全球,考政府、考經濟、考科技、考文化,也考人性、價值觀,更考綜合國力。我們應該總結經驗、補齊短板,加快建設應急反應和防控組織體系,發揮中西醫結合的優勢,奪取抗擊疫情的最後勝利。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