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閲讀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所推崇。很多父母發現,通過親子閲讀,自己和孩子的關係變得更親密了,而且通過閲讀積累,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也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不過也有父母發現,剛開始的時候孩子還比較喜歡,可慢慢地,孩子就產生了厭倦感,一提到閲讀就各種找藉口,甚至是哭鬧。
這到底是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跟親子閲讀的方式有關。《父母的語言》中講到:“父母選擇怎樣的閲讀方式,給孩子閲讀的數量,都對他們日後在學校的學習成績,甚至人生方向有重大影響。”
誤區一:單純複述文字,忽視引導和啓發
有的家長在給孩子講繪本時,只是從頭到尾將書本上的文字讀一遍,不去引導孩子關注圖片、顏色、數字等各種細節,也不會注意觀察和詢問孩子的想法。這會大幅降低親子閲讀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正確做法:
- 提前預習,熟悉內容。
部分家長自身的語言能力有所欠缺,只能複述文字內容。這一點,可以通過提前預習來改善。
比如,在給孩子讀之前,自己先瀏覽一遍繪本簡介及主要內容,瞭解故事概要。
對於配備有導圖手冊的書,先閲讀導圖手冊,瞭解故事主題和創作背景,便於在講解時有更多的話題可以和孩子互動。
- 圖文結合,重視細節。
給低齡的孩子讀繪本時,需要結合圖片來講述。在孩子大腦中建立圖畫與故事之間的聯繫,便於孩子記憶和複述。
此外,插圖中一般都藏着很多不易被發現但有趣的細節。家長需要引導孩子找出細節,並向孩子講解細節的有趣之處。這樣可以訓練孩子的觀察力和專注度,也能讓故事更豐富、飽滿。
- 適量解讀,幫助理解。
適合低齡孩子的繪本大多以圖為主,文字較少,孩子不容易理解語句、段落之間的邏輯關係。家長可以在原文基礎上加入適量的解讀,幫助孩子理解和記憶。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過度解讀。孩子的注意力有限,過長的表述會讓他失去耐心。
誤區二:注重閲讀數量,忽略閲讀質量
在社交平台上,有許多家長會分享自己的親子閲讀經驗。比如,有的父母表示,在孩子3歲之前,就已經為孩子讀了幾百甚至上千本繪本。
這些信息會讓一些父母產生焦慮感,然後跟風去買大量繪本和孩子共讀。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就是單純追求閲讀的數量,而忽略了閲讀的質量。
正確做法:
- 結合孩子的喜好制定閲讀計劃。
比如,孩子不喜歡的書讀過一遍之後先放起來,隔段時間再看,孩子的接受度會發生變化。對於孩子喜歡的書,就趁熱打鐵,多次共讀,幫助孩子熟悉繪本語言,理解故事內容。
- 好書至少讀三遍,每次選擇不同的側重點。
第一遍,瞭解封面和故事概要,通讀文字內容;第二遍,引導孩子認知圖畫,並且在合適的時機進行互動或提問;第三遍,對孩子最感興趣的地方有針對性的進行講解和拓展。
此外,每隔一段時間對前期看過的書進行,加深印象,有助於孩子在日常談話中想到和使用書中的語句。
誤區三:注重自我需求,忽略孩子感受
如果父母抱着功利心來主導親子閲讀,就會要求孩子跟着自己的節奏走。
比如通過頻繁提問對孩子進行考核、在孩子稍微分心或失去閲讀興趣時發脾氣,這些做法都會破壞孩子閲讀的積極性。
正確做法:
- 適當提問並給予積極反饋。
第一,根據孩子的閲讀表現掌握互動的頻率。
如果孩子很享受聽故事的過程,並且能抓住笑點和有趣的點,可以通過不斷提問和孩子進行深度互動。如果孩子理解能力較差,就先側重於讓孩子把故事聽懂,只用少量提問來吸引孩子的興趣。
第二,對孩子的回答給出積極的反饋。
孩子答得好可以説:“看來你聽得非常認真,回答的很棒”。如果孩子答不出來,可以説:“看來我們還不夠熟悉這個故事,不如我們一起再看一遍吧。”
- 以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為主。
如果你正在給孩子講繪本,他突然起身去玩旁邊的玩具。這個時候,就要跟着孩子的節奏來進行下一個環節。比如説:“那個玩具看起來很好玩,媽媽可以和你一起玩嗎?”
對於孩子喜歡隨即翻頁和讀到一半就不讀的做法,都可以參照上述的原則來處理。
親子閲讀,是開發孩子大腦潛力的有效方法。同時,也是父母和孩子構建良好關係的一個橋樑。當我們懷着陪伴的初衷與孩子共讀,在時間的作用下,一定會體驗到親子閲讀所產生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