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這6條人際交往原則儘早教孩子,他會受益一生

由 費莫白竹 發佈於 健康

社交是貫穿人一生的社會性行為,在孩子3歲左右,會有一個社交敏感期,在這個敏感期內,父母可以通過正確的引導,讓孩子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的社交原則,能幫助孩子快速適應新環境,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 原則一:學會禮貌,互相尊重

不論是在家裏還是幼兒園,學會禮貌,互相尊重是幫助孩子進行人際交往的第一原則。

孩子需要學會一些互相尊重的場景,比如小朋友一起玩玩具的先來後到、輪流等待、交換玩具等方法,用有禮貌的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

“xxx,你好,是我先在這裏排隊的,你稍等我一下,很快就會輪到你的。”

“xxx,我想和你一起做遊戲,我們一起玩,可以嗎?”

在放學回家的時候,可以和班裏的小夥伴打招呼:“xxx,明天我們再一起玩,再見。”

我們在家裏為孩子創造禮貌有愛的環境,再進行恰當的引導,當孩子感受到主動與人有禮貌打招呼時小夥伴的歡迎態度,就能激發他的樂趣,逐漸掌握這種人際交往的原則。

  • 原則二:遵守公共規則

幼兒園裏,老師帶領小朋友做大組遊戲,要求小朋友們分成3個小隊,分別站在跑道的兩邊接力傳球,看哪個隊的小朋友在傳遞過程中配合的最好。

小朋友們都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了大組活動,但有一位小朋友在活動結束後卻大哭起來,老師詢問原因:原來是他們隊的小胖跑的慢,讓他們隊成為了最後一名。

老師多番引導,這位小朋友還是耿耿於懷,自己呆在角落裏生悶氣。

這種場景在幼兒園非常常見,老師設置好規則,大部分孩子都可以按照老師的設置來完成遊戲,但是個別孩子會不能接受團體遊戲中的“勝負”,哪怕老師在遊戲結束時並沒有提到遊戲的輸贏。

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和家裏不同,孩子要學會接受公共規則的設置,否則很容易受到其他幼兒的疏離,影響到人際關係的發展。

  • 原則三:勇敢拒絕他人

先天性格安靜、內向的孩子,進入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當其他孩子提出不太合理的要求時,他們心裏明明不願意這麼做,卻不敢直接拒絕對方。

舉個例子,幼兒園常常有一些分組遊戲,要求孩子自己找夥伴組隊,有的孩子明明有自己心儀的夥伴,卻被另一個孩子拉走,沒有及時拒絕,心裏很長時間都不開心,遊戲參與感也不好。

孩子能夠學會遵從自己的內心,敢於表達拒絕是非常重要的社交原則,同時當自己被拒絕時也能學會不放在心上。

人際交往一定是以相互平等為基礎的,家長需要提醒孩子,不願意時要敢於拒絕,敢於説“不”。

  • 原則四:不討好追隨他人

幼兒在集體生活後,每個人的特點和風格都會表現出來,有的孩子會成為受歡迎的孩子王,有的孩子為了獲得羣體安全感,會有一些討好追隨的行為。

比如,在集體活動坐座位時,會把自己佔到的好位子讓出來,平時還偷偷帶家裏的零食給固定的某個同學。

當然,孩子有時候這樣做是因為跟某個孩子關係好,但有時候,是為了討好某個人,讓某個人陪自己玩,所以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建立社交自信,多認可孩子的優點,當孩子認可自己的優勢後,就能大大避免討好和追隨的行為。

  • 原則五:有恰當的自我邊界

在班裏,有的孩子在遊戲過程中會表現的比較強勢,和同組孩子做遊戲時會要求其他孩子必須按照他的意思來,否則就拒絕和這些孩子一起玩。其實這就是孩子缺乏邊界意識的表現。當然,孩子這個時候還小,我們不需要一上來就給孩子定性。

不過,家長如果發現孩子經常性的有這種行為,可以進行有意識的引導,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在羣體中既要守護自己的底線,但也不能損害他人的權利。

  • 原則六:遠離總是打擊你的人

有的人需要找自我存在感,就特別喜歡打擊別人,以此來襯托自己的優越感,這種社交關係其實非常糟糕。

所以在孩子剛剛學習建立同伴關係時,家長就要明確告訴孩子遠離打擊他們的人,去和其他孩子玩耍,避免孩子成長在陰影之下。

不論是怎樣的人際關係,都是需要先從孩子的性格出發,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然後才是掌握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和處事方法,這樣每個孩子都可以快速順利的度過社交敏感期,獲得基本的社交方法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