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説“三歲看到老”,可見幼兒時期的培養有多麼重要。我國資深教育家陳鶴琴老師曾經寫過一本書《家庭教育》,書中明確指出“自出生到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基礎。”
因為家長們應該抓緊這個黃金時期,幫助孩子養成自律、健康的好習慣,給孩子的成長打下穩固的基礎。否則等到孩子年歲漸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再去糾正孩子,就會產生事倍功半的效果了。
自律是坦然面對人生苦難的方法,自律的習慣是美好品格的基礎李紅(化名)是一個普通白領,孩子剛滿三歲送去了幼兒園,自己重新回到了職場,本來打算大展身手,做一個工作家庭兩不誤的時尚辣媽。不料最近卻經常遲到,被領導訓斥不説,也被扣了獎金。
究其原因,問題是出在了寶寶每天早上的起牀上。孩子磨磨蹭蹭,起牀賴一會兒,穿衣折騰半天,吃飯也要繞着屋子跑來跑去,送去幼兒園也要在門口猶豫一下,一來二去就耽誤了大量時間。
每天早上家裏都像打仗一樣兵荒馬亂,這給李紅造成了極大的負擔,有時候忍不住火氣,難免還要訓斥孩子幾句。開始還有一些效果,次數多了,孩子也不在意媽媽是不是發脾氣了,反而更加哭鬧,甚至還會説出“討厭媽媽”的傷心話語。
這種情況下,培養孩子自律習慣的重要就體現了出來,我們要教會孩子正確的觀念,培養孩子約束自己的能力,讓孩子明白自己能做什麼,該做什麼。
1、言傳身教。
做為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養成家庭良好的作息習慣。孩子是一張白紙,有着極強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家長的所作所為都會不經意間在孩子心裏打上烙印,讓他們下意識的模仿。
2、制定規矩。
家長應該帶領孩子做好日常的行程表格,每天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好的任務。比如,吃飯時間就要坐到飯桌前吃飯,而不是先把電視看完再吃。到了起牀時間就要立刻起牀,而不是自己在牀上先賴幾分鐘再去叫孩子。
“應勿緩,行勿懶”,幼兒時期的一切行為都是家長的日常折射,自己做好榜樣,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形成自律的品格。這對於他們今後的人生和學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病在兒身,痛在娘心”,衞生的習慣是健康的基本保障。1、讓孩子意識到衞生的重要。
孩子還小的時候,個人衞生往往需要家長的幫助。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簡單生動的語言來表述衞生的重要。比如把細菌形容為“小蟲子”,把疾病形容為“大灰狼”,寓教於樂,讓孩子在玩笑中意識到病菌的可怕,從而積極養成勤洗手勤換衣服的好習慣。
2、每天按時按類的執行衞生計劃。
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固定時間的重複執行,只有讓孩子習慣了這些操作,他們才會下意識的去遵守。比如,每天固定時間洗臉刷牙,脱下的衣服一定要整齊的放在牀邊,早上起牀要帶着孩子一起把被子疊好,玩過的玩具要放到固定的地方收納。
可以把這些需要做的事情明確的表達給孩子,在他們主動提出完成時,不要吝嗇誇獎,積極的稱讚可以更好的調動孩子的熱情和興趣。在他們忘記的時候,要簡單趣味的提醒,切記不能責罵或者嘮叨,以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3、注重細節,讓孩子自己意識到乾淨衞生才是真正的美麗。
幼兒時期的孩子,對於美醜沒有明確的意識,家長要及時灌輸給他們,乾淨整潔才是美的觀念。
日常生活中,不要給孩子購置奇裝異服,及時清洗孩子弄髒的衣物,注意家庭清潔,營造乾淨清爽的家庭環境。更要注重細節,保持一些小物品的整潔,定期帶領孩子清理自己的個人物品。而不是出於疼愛孩子的心理,家長自己幹活,讓孩子去一邊玩耍。
可以帶着孩子一起做一些清潔工作,比如一起清理玩具,一起整理圖書,讓孩子意識到打掃衞生的幸苦,這樣更有助於孩子保持家庭的整潔。
遵守規則,文明的習慣是孩子與人交往的橋樑。人是羣體動物,孩子長大後必然要出去讀書,結交朋友,建立自己的朋友圈。沒有禮貌的孩子會在學校中受到排斥,這樣必將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和情緒傷害。
1、用餐禮儀。
教會孩子正確的用餐禮儀,在年紀大一點之後,積極幫助孩子學會自己用餐,不要總是喜歡親自喂孩子吃飯。小孩子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他們其實非常願意學習新的技能,家長不要人為的干擾。
不要讓孩子敲打餐具發出聲音。不僅僅是在公眾場合,即便是自己家裏,也要幫助孩子意識到敲打餐具是不禮貌的行為。
2、外出禮儀。
在帶領孩子外出遊玩的時候,可以隨時隨地的通過身邊的小事,適時的運用一些對比方法和反面案例,來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文明觀念。
比如別的小朋友做的好的時候,鼓勵自己的孩子向對方學習。別的小朋友大吵大鬧不講文明的時候,引導孩子通過對比意識到這樣是錯誤的。
3、交談禮儀。
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積極向長輩問好,提醒孩子各種文明用語,學會“謝謝”、“你好”、“再見”、“對不起”這些基本用語,培養孩子積極和別人交流,不要膽小內向。多項研究表明,勇於交談的小朋友,長大後會更加的自信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