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人間大愛,1元“抗癌廚房”18年不打烊,萬佐成熊庚香如何做到的

由 鍾離黎明 發佈於 健康

也許大家都聽説過抗癌醫院,卻不一定知道“抗癌廚房”。

江西南昌就有一個“抗癌廚房”,18年不熄火,18年不打烊。每年的人流量高達上萬人,成為了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開辦這個廚房的就是萬佐成、熊庚香夫婦。

雖然他們已年過花甲,卻用自己的愛心和堅守,為無數的癌症病人和家屬,帶來了生活的希望和戰勝病魔的勇氣。

心懷善念,開辦“一元廚房”

萬佐成今年67歲,熊庚香比他小兩歲,他們經營的這間“抗癌廚房”,在江西南昌青山湖區。

十多年前,夫婦倆在腫瘤醫院旁邊的這條巷子裏,租了一間房子賣早點。

每天早晨六點左右,萬佐成都要炸完一千根油條售賣。因為口味地道,生意還不錯。

近兩年,為了經營好這個廚房,夫婦倆已經放棄了炸油條的生意。

也許大家很好奇,這對夫婦為何現在不賣美味的早點,要經營這個不賺錢的“一元廚房”呢?

這事還要從2003年前説起。

萬佐成一直清晰地記得18年前的那個早晨。那天,他和妻子剛炸完油條,準備收攤時,一對四十歲左右的夫妻來到他們的攤位前,身邊帶着一個坐輪椅的小男孩。

萬佐成以為他們是來買油條的,就親切跟對方打招呼。

可是,那位妻子小心翼翼地問了一句:“大哥,我家孩子今年十歲,得了骨癌,現在就住在腫瘤醫院,一條腿已經截肢了,孩子就想吃一口媽媽做的飯。你能借我用一下這個爐子嗎?”説完,眼淚就流了下來。

看到孩子空空的褲腿和瘦削的小臉,萬佐成鼻子不禁酸了一下。

他轉身從屋裏找了一個炒勺遞給孩子母親,對他們説:“你們來炒吧,這裏跟醫院離得近,天天來都可以。”

孩子母親連忙道謝説:“我們可以給你錢。”

萬佐成擺擺手説:“不要錢!反正炸完油條還有餘火,你來了用這火炒菜就行。”

自那以後,這對夫妻天天來這裏借火,孩子也開心地吃到了媽媽做的飯。

本以為是一件小事不足掛齒,可沒過幾日,腫瘤醫院就傳開了:醫院旁邊有一個賣油條的早點鋪,能借火做飯。

幾天後,來找萬佐成、熊庚香夫婦借爐子炒菜的人就排起了長龍。

原本萬佐成家的攤位只有六個爐子,現在有百八十人排隊炒菜,根本不能滿足大家的需求。

為了讓更多的病人家屬可以炒菜做飯,萬佐成和熊庚香商量後,自費買了十幾套爐具和鍋碗瓢盆,還買了很多蜂窩煤。

看到夫婦倆的善舉,病人家屬們既感動又心存歉意,他們都説:“你們也不容易,還是收點錢吧,否則我們都不好意思過來借火了。”

聽到這話,萬佐成夫婦商量後,跟大家説:“那就炒一個菜5毛錢,燉一個湯1塊錢,夠買蜂窩煤和調料就行。”

這個價格一直維持了許多年。直到2016年,夫妻倆才因為原材料上漲,調整了價格:炒菜1元,燉湯2.5元,米飯1元一碗。

來這裏做飯的人,年齡、職業雖各不相同,但都被癌症病患家屬這個身份聯繫在了一起,甚至有的人就是癌症患者自己。

這個有着濃濃煙火氣的“一元廚房”,讓萬佐成、熊庚香夫婦變得更加忙碌,也讓飽受病痛折磨的人,因為吃到了熟悉和喜愛的飯菜,嚐到了“家”的味道。

“再困難也要吃飽飯”

萬佐成性格內斂,為人隨和。熊庚香是一個性格爽朗、快人快語的人。她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要吃飽飯!”

萬佐成也曾説:“再有錢的人,來了腫瘤醫院也會變窮。但是再窮,也要吃口熱飯。我們能幫一點是一點。”

這個“抗癌廚房”跟腫瘤醫院一牆之隔。每天病人家屬從醫院出來,就到附近的菜市場買點肉和菜,然後就到這裏炒菜做飯。

一名鼻咽癌患者是每天最早到“廚房”的人,他的手臂上一直纏着輸液接頭,左手腕還戴一個藍色的手環。

他每次買的菜都不多,有時是兩顆鴨蛋,8根豇豆,再配巴掌三分之一那麼大的一塊肉;有時又是20幾顆毛豆,一根絲瓜,一小塊肉。他炒完後,分成中午和晚上兩頓。

他生活在農村,身體好時,曾經邊種田邊做點屠宰小生意。他擔心自己以後會癱瘓,趁現在生活還能自理,來醫院做康復治療。現在因不能幹活沒有收入,他不得不節儉度日。

只要見到手上戴藍色手環的病人,熊庚香都是格外關照,總是給對方多打點飯。

如果看到對方沒帶油,她還會從屋裏拿出一小瓶油,並笑着説“不收錢”。

26歲的慧慧聽説了萬佐成夫婦的“抗癌廚房”後,就在附近租了一間房子,每天一大早就過來,她是為了給患肺癌的父親做飯。

她對萬佐成、熊庚香夫婦説:“爸爸不喜歡吃醫院食堂的飯菜,他就喜歡吃我和媽媽做的飯。”

慧慧和母親每天變着花樣給父親做菜,為了照顧父親,她還辭掉廣州工廠的工作回到江西。

四十多歲的鄒大哥也因為妻子患病,跟“抗癌廚房”結下了緣分。

原本妻子身體好時,鄒大哥都是過着“飯來張口”的日子,現在妻子得了宮頸癌,他開始學習做飯和照顧妻子。

在兩年多的歷練中,鄒大哥變成了“廚神”。不僅學會了做家常菜,還可以指導病友們如何使用爐灶,如何把菜品做得色香味俱全。

“我希望她每天都能吃得好,吃得好心情就會好一些,心情好病情才會好轉。”聽到鄒大哥這麼説,萬佐成夫婦非常理解。

到這裏做飯的人來自祖國的天南地北,他們一鍋一勺烹煮的是酸甜苦辣 ,一碗一碟端出的卻是骨肉親情。

做飯的人在忙碌着,萬佐成和熊庚香就幫他們照看爐火、盛米飯、打掃衞生,有時也和他們嘮嘮家常。

有一個20多歲的姑娘聽説了“抗癌廚房”的故事,專門找到這裏,她對萬佐成夫婦説:“我媽五十來歲就走了,當初很遺憾就是沒有這麼一個爐火,可以像在家裏一樣,給她做飯吃。現在才知道原來還有這麼好的地方呀!”

聽到這句話,萬佐成夫婦更加堅定了把“抗癌廚房”辦下去的決心。

他們經常對病人家屬説:“有飯吃才是家,病人要吃到自己親人做的飯。”

借來的不是火,而是希望

這間小小的廚房,沒有山珍海味,也不能治癒癌症患者,卻寄託着一個家庭對親人的希望。

萬佐成夫婦對病人家屬的經歷感同身受。20多年前,萬佐成的父親也因為肺癌去世。

患病那兩年,父親已經完全吃不下任何東西,瘦得只剩下皮包骨頭,只能靠打麻醉藥緩解疼痛。

萬佐成説自己現在跟妻子只是身體勞累,“他們是想死都死不了,活着就是受罪。”

正是因為有過相同的經歷,萬佐成和熊庚香知道如何寬慰和開解病人家屬。甚至腫瘤醫院的醫生都給病人推薦:“你們可以去隔壁廚房找熊大姐。”

這裏的病人和家屬們都很依賴他們,依賴“廚房”,時間長了,萬佐成夫婦跟許多病人成了親人關係。

有一對母子都得了癌症, 15歲的兒子是骨癌,被截掉了一條腿,母親是宮頸癌。母親那時來這個“廚房”做飯時,熊庚香總勸他們“想開一點兒,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

後來母子倆病情穩定後回了家,那位母親經常給熊庚香發微信視頻,都是她每天快樂跳舞的畫面。“看着他們開心,我也開心。”熊庚香説。

一個女人的丈夫治療了一段時間後,醫生勸他們回家休養,説沒有治療的必要了。臨走之前,她來到“廚房”,説想跟老闆娘合影,她捨不得熊庚香。

兩個月後,這個女人的丈夫去世,熊庚香知道後還給她轉了200塊錢,讓她節哀,有空來玩。

癌症這個慢性病,有時會讓人失去活下去的信心,也會讓人病急亂投醫。

有一個30多歲的病人,聽人説鵝卵石煮水可以抗癌,他就買了一塊鵝卵石煮水喝。熊庚香看到後,很生氣地阻止他,並開導他要面對現實,要堅強地活着。

對大多數家庭來説,到了腫瘤醫院,不僅要面對經濟的壓力,更多的是要面對死亡的恐懼。

也許上次這個人還在“廚房”炒菜,下次見面就是家屬發來的骨灰盒照片。在這裏,老萬夫婦見到的親人陰陽兩隔、痛不欲生的事情太多了。

“在這裏報名的病人就要面對死亡,但是他活着時總要吃飯吧,我們能幫就幫一下,不能幫就讓病人吃好點。”

樸實的話語,卻讓人看到夫婦倆心底的善良和責任感。

18年來,萬佐成夫婦也成了半個抗癌飲食專家。什麼能吃,什麼食物對患者的病情有幫助,他們經常用積累的“大數據”,為後來的患者家屬提供建議。

這些年,很多病人和家屬都和老萬夫妻成了朋友。他們離開時,都要專門過來跟夫婦倆道別。

被煙火燻得暗黃的那面牆,已經留下了滿滿一牆壁的密密麻麻的電話號碼,成為夫婦倆做好事的見證。

一個女病人治療結束後,臨走前拉住熊庚香的手,邊哭邊動情地説:“謝謝你大姐!你們是好人!你們要長命百歲,我們這些受難的人才有地方做飯。”

萬佐成説:“他們離不開我們,我們也離不開他們。只要看到他們每天來這裏炒個菜、做個飯,我們就知道他們還活着。”

在許多病人眼裏,他們向老萬夫婦借來的不是火,而是希望。

因為有了這個幾平米的廚房,似乎愁雲密佈的醫院,也變得不再低沉冰冷,而是柔和温暖。

“爐子燒起來了,火就不能滅”

每次看到病人家屬來這裏炒菜做飯,老萬夫婦都是笑臉相迎,熊庚香更是親切地稱他們是“我的病人們”。

做了這麼多年的好事,萬佐成和熊庚香早已美名遠揚,打開百度的“一元廚房”,就可以搜到無數個相關詞條。

2018年2月,老萬夫婦上榜“中國好人榜”;2020年11月,他們被評為“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今年2月,他們再次被評為“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

這麼多的榮譽,老萬夫婦的知名度大增。

曾經有央視的工作人員知道了“抗癌廚房”的事蹟,給老萬夫婦打電話,邀請他們去北京做節目。

結果熊庚香在電話裏焦急地説:“謝謝你們!我的病人要弄飯,我走不開,一天幾百人跟着我,拿一萬給我都不去。”

因為放不下抗癌廚房,他們還不得不放棄了去“感動中國”頒獎典禮現場領獎。

今年五月,南昌舉辦了 “十佳最美家鄉人”頒獎典禮,萬佐成夫婦高票獲獎,並被特邀出席。

《南昌晚報》記者提前跟他們預約時間,他們決定擠出三個小時往返。要知道,這三個小時,可是老萬夫婦平時離開“廚房”最長的時間。

為了參加這個典禮,老萬夫婦凌晨兩點多起牀,把“廚房”需要的一切提前準備好,並把工作交給了女兒。

那天在車上,老萬在打盹補覺,熊庚香則跟女兒微信視頻,一個勁兒地交代工作細節,“我們離開了不放心呀!”

別看老萬夫婦每天幫着病人們弄飯,他們自己對自己的膳食卻是隨便糊弄。

每天中午,他們都要等到最後一個炒菜的人離開“廚房”,才能坐下來準備自己的午飯。通常是半個包菜,幾片肉,別人送的一個小香瓜,就算是一頓了。

“這裏一刻也離不開人,我們就像坐牢一樣,一年又一年,時間就這麼過去了。”後背已經被汗水打濕的熊庚香,嘟囔着説。

其實,老萬夫婦的家境挺不錯。萬佐成在80年代就靠自學打水壓井的手藝,成了村裏最早的萬元户。

夫婦倆在2003年用做生意攢下的積蓄,在省腫瘤醫院旁邊的小區買了一套70多平米的兩室一廳。但是,他們幾乎沒去住過,卻經常讓患者家屬去住。

碰到條件好的人家,如果給點住宿費,他們就先收下,可轉手又捐給了困難的家庭。如果看到對方條件不好,就直接免費了。

他們的三個孩子都已成家立業,老萬夫婦沒有後顧之憂。“廚房”的意外開設,讓夫妻倆的日子一下子變得忙亂不堪,甚至根本停不下來。

從2003年開辦“一元廚房”起,他們每天凌晨兩三點起牀,炸上千根油條,然後再從早上5點忙到到晚上9點。之後再收拾所有的廚餘垃圾和數不清的鍋碗瓢盆,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

即使是除夕夜,他們也是匆匆去孩子家吃頓飯,又立馬趕回來。他們擔心萬一有病人家屬來,不能讓火熄了。

直到2019年,政府對“廚房”進行了資助,幫他們付了兩層房租,他們才停了油條生意。

近兩年,越來越多的愛心企業送來了廚具、食材、電器等物資。還有很多人慕名而來,捐錢給萬佐成夫婦。但是老萬卻指着那些病人家屬説“把錢給他們,他們更需要錢。”

現在老萬夫婦的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開始走下坡路。每週末女兒來“廚房”幫忙,經常看見父母靠着門邊打盹,一臉疲憊。

女兒很心疼,也曾經勸父母把“廚房”關了,讓他們外出去旅行,去安享晚年。

但是,看到大家如此信任自己,如此需要自己,老萬夫婦根本放不下“我的病人們”。

愛心是能夠感染和傳遞的,現在女兒週末來幫忙時,也會給病人捐款。

有人問萬佐成還要幹多久?他回答:“我要堅持到倒下去為止,無能為力了為止,只要我有力量,我就幫他們。

雷鋒説過: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萬佐成夫婦用自己的善良和愛心,堅持做了18年好事,陪無數人走完了人生最難的一段路,成為他們記憶中美好而温暖的港灣。

“爐子燒起來了,火就不能滅”。這是萬佐成夫婦的信念,也給了病人活下去的希望。

. END .

【文|伊人 】

【編輯| 丹尼爾李】

【排版 | 毛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