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歲之前的大腦發育,與父母日常的行為語言關係緊密。
執筆:毛寧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作為父母,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又機智,擁有傲人的智商,不過孩子的大腦發育,雖然有先天遺傳的因素,更多的確卻是後天父母的培養和環境影響。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幸孕姐的閨蜜清清一家可以説是典型高智商家庭,她和老公都是985大學的博士生,公公婆婆也都是書香門第,但是兩人婚後都屬於工作狂,哪怕是生了孩子之後也沒有將過多精力放在娃身上。
娃多數時候是由保姆帶着,無聊了就讓看電視,保姆阿姨忙的時候就把電視聲開着讓他聽,免得孩子總是動這動那的。好不容易等到了孩子上小學,親戚朋友都猜測孩子孩子肯定是繼承二人高智商,妥妥的學霸一枚啊。
沒想到的是孩子上學之後成績一直在班級裏墊底,清清和老公給娃補習的時候氣得都懷疑這到底是不是自己的親兒子,怎麼完全沒繼承一點高智商。
而在一次的博士同學聚會中,有位同學是研究兒童腦力方向的,聽説了這個情況之後,就忍不住説:“你們這基本上都是典型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例子,孩子處於發育階段的時候,看電視那些行為基本都是踩雷了,難怪孩子大腦變笨了。”
這些行為竟然會影響3歲前孩子的智力發育?看電視的弊端想必廣大家長們都比較清楚,但除了對於視力的影響之外,其實這些看電視的行為也會對孩子大腦發育產生不好的影響。
1、電視開着,但孩子並沒有專心看
很多家庭都習慣這樣做,認為電視開着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玩玩具的間隙看一看不會傷害視力,但實際上有研究披露這樣會很大程度地損害孩子的社會認識行為和注意力。
早在2004年的時候,華盛頓大學就做過這樣的一項研究,在3歲以前,每多看一個小時電視,到7歲的時候產生注意力障礙的可能性就增加10%。
而注意力則是直接影響到孩子在課堂上吸收知識和轉化能力的效率,是孩子成績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再者如果當電視成為孩子的背景,父母都會下意識地放鬆與孩子的交流,減少互動,而3歲以前的孩子,對社會的認知最主要的來源就是父母。
2、只讓孩子看教育類型的電視節目
現在有很多流行的兒童益智類節目,號稱能讓孩子邊玩邊學,但我們來看看華盛頓大學的齊默爾曼博士在研究中發現:教育性的電視節目並不能很好的開發孩子的潛能。
該研究主要針對9個月的嬰兒,將9個月大的美國嬰兒放在漢語普通話環境中,一組是母子人物講出的温馨對話;而另一組則是通過錄音和視頻設備播放出來的。在12組實驗中,真人對話組的嬰兒能夠辨別出漢語的語音;而視頻組的嬰兒沒有什麼變化。
因此想要讓孩子通過教育節目學習的做法實際上會反過來損害孩子的基本認識能力。
3、無聊的時候就讓孩子看電視
尤其是現在的家長都比較忙,孩子哭鬧的時候就直接讓他看電視,但卻忽略了無聊對於孩子而言,其實不是壞事。
麻省理工學院的社會科學教授提出,孩子在無聊的過程中,其實正是探索的過程,自我探索、自我解決是3歲以前的大腦發育必備的條件。
如果父母強行用電子產品佔用,反而會遏制他們的探索欲,影響其神經遞質的生成與傳遞,錯過智力發育的黃金時期。
家長應該怎樣平衡孩子與電視之間的關係1、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
根據英國相關協會的建議,一歲半以下的孩子,儘量不要讓他看電視,不得已的情況也應該控制在15分鐘以內;
2-3歲的孩子每天不能超過30分鐘;
3歲以上,需要制定規則,比如每天看1小時以內;或者是一天看幾個部分。
2、陪伴孩子一起看
電視不是電子保姆,孩子一切的大腦神經元的連接和工作,都需要在父母的幫助下進行,親子互動是最適合的活動。
陪孩子解釋、或者調動其思考每一環的積極性,促進他的思考,也能幫助其大腦旺盛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