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事莫過於生兒育女,這是延續血脈的關鍵。在國人眼中,生兒子無疑要比生女兒好,這可以説是一種糟粕的非物質傳承,之所以這麼説,實在是這些年見多了這種事引發的一系列悲劇。但很多時候,面對這種事時,僅僅悲哀和憤怒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還有更深層次的無奈。
我的一個朋友叫張桃,她在家裏排行老二,上有一個哥哥,下有一個弟弟。在農村裏,很多家庭的老大都承擔着半個父母的責任,帶弟妹,做家務,如果家庭困難,很可能早早就出去打工,掙錢供養家庭。但張桃因為是女孩子,所以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對她説:“你以後要照顧你哥哥弟弟呀。”因為,他們才是這個家的未來主心骨、頂樑柱。
她從小就受到了這種教育,一直以為理所當然就是這樣,所以,她從小就沒跟兄弟爭過什麼,他們穿新衣服吃好東西,儘管她很眼饞,但從來沒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妥。甚至,當村里人打趣,説你是撿來的,她還很氣憤。
真正讓她覺醒的是那年初三快要畢業時,父母説女孩子識點字就好,別讀了,出去打工吧。她答應了,但一夜之間,她又突然反悔了。那一夜,張桃去找同村的一個小姐姐,想請她帶自己出去打工。小姐姐也是初三畢業就輟學打工了,她説:“你不要跟我一樣,一定要繼續讀書,能讀到什麼地步就讀到什麼地步。”
小姐姐沒有文憑,打工也是打最低端的那種工,談的幾個男朋友也都從事最普通的工作,她能想象到,很可能在未來,她的兒女也會是這樣的命運。
張桃害怕了,反悔了,平生第一次違背父母的意願,撒潑吵鬧,哭叫不停,最後驚動了村裏,父母不得不咬牙讓她繼續讀。她深知機會難得,所以比以往更下苦功,然後考上了大學。父母又不想讓她去讀了,這個家庭只能供得起一個人讀書,老大已經沒戲了,他們想把機會給老三。
她説服父母的話很有條理,她説:“哥哥早就不讀書了,弟弟學習沒我好,可咱家三個孩子,總得出一個大學生,很顯然我就是最合適的。等我以後掙了錢,保管比哥哥弟弟還孝順你們。”
父母經過很長時間的商量後,咬牙供她上了學。然後,她畢業留城工作,但並沒像承諾的那樣掙錢孝順父母,因為掙得實在不多,自己開支都難,只能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寄點錢回家。好在哥哥早就掙錢了,弟弟也沒上大學就去掙錢了,雖然活得都很普通,但家裏也不用她出力。
過了幾年,她遇到了合適的人,因為是遠嫁,父母不同意,但她執意如此,父母退而求其次,想要十二萬彩禮,她覺得太多了,就跟父母吵了一架。
現在的她跟過去不同了,她是家裏最有出息的人,父母已經不怎麼敢違揹她的意願了,他們訕訕地説:“我們要這十二萬是有道理的,一個是本地的習俗就這麼多,你還是大學生,要少了沒面子,二是你哥哥和弟弟都挺難的,我想給他們一人六萬。”
她怒上心頭,説:“爸媽,我也是你們親生的,憑什麼拿我的彩禮去補貼他們?”父母説:“他們目前都困難,你怎麼就不能讓讓他們?”她更生氣了,説:“從小到大,我讓他們的次數還少嗎?你們休想用這話來誑我。”
最後,彩禮減了一半,六萬,她就跟着婚車走了。在結婚之前,她還想得好好的,要逢年過節都回孃家,但婚後卻發現這是很奢侈的想法,那麼多事,她根本走不開呀。一直到孩子三歲的時候,她才有了一個機會,可以回孃家。
回到家後,才知道大哥結婚後跟父母分家了,弟弟跟着父母住一起。她來的那天,弟弟正在跟父母慪氣,因為他們沒錢給他結婚,她很生氣,罵弟弟太不孝順了,想要錢不會自己去掙嗎,憑什麼啃老。弟弟冷笑,説:“當年我也考上了大學,要不是你把家裏錢都用光了,我何至於像現在這樣?”
張桃説他強詞奪理,他又説:“家裏所有的資源都給了你,可你對這個家有什麼回報?工作幾年了,給家裏拿過多少錢?結婚三年了,孩子都這麼大了,才第一次回來,你憑什麼説我?我和大哥再不孝順,家裏的活我們也幫着幹了,父母生病時也是我們跑前跑後地伺候,你不要一張嘴就孝不孝順的,論道理,你才最不孝順!”
她當然更生氣,她固然沒幫到家裏,但也沒給父母添亂呀,她問父母:“你們自己説説,是兒子好還是女兒好?”父母想了想,苦笑説:“都好,又都不好。”她啞口無言,很顯然,父母是認同弟弟的話的。好像他們在做一場豪賭,把家裏的資源都押在她身上,結果卻證明他們輸了。
這故事只是一個事實,當然不能證明兒子好還是女兒好,事實上,我見多了兒子不孝女兒孝的事,也見多了女兒不孝兒子孝的事,所以,從本質上來看,生兒生女都一樣,只要心存對父母的感激,就錯不了。
(圖文無關,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