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評論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們,晚上好。
生病,本是人人避之不及的事情。但最近,卻有人表示,自己因為確診成人ADHD而感到如釋重負。在社交平台上,不少人還曬出自己的確診報告,話題“原來我有ADHD”的瀏覽量高達1600多萬。ADHD是什麼?確診後為什麼會讓人“輕鬆釋然”?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ADHD全稱“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會影響患者的注意力、記憶、決策等能力,導致他們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和衝動等行為和情緒問題。長期以來,ADHD也被稱為“多動症”,大眾印象中,它多出現於兒童羣體。但實際上,成人確診的比例也不低。有研究顯示,成人ADHD患病率為2.58%到6.76%。
疾病,往往意味着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站不住、坐不住;容易走神,注意力難以集中;有閲讀障礙和嚴重的“拖延症”……對兒童羣體來説,這些症狀常與“不懂事”、“淘氣”等評價聯繫在一起,可總還有着“小孩子精力旺盛”、“以後注意點就好了”等託詞來遮掩。但對成人而言,在要求更高效率、自律與情緒調節的職場環境,相關症狀更容易引來態度不端、能力不足、不負責等批評指責,令人深陷焦慮內耗與自我懷疑。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確診ADHD不是晴空萬里突降暴風雨,反而像是為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人們帶來了一束光亮。正如有患者所説,“確診ADHD,讓我覺得很多問題都得到了解釋。”
(圖源網絡)
因關注而集聚,因集聚而温暖。隨着ADHD話題熱度的攀升,許多原本沉默、隱身的成人ADHD患者,集聚成一個個社羣,交流認識體會、分享經驗探索、相互打氣鼓勵。一個個網絡社區宛若心靈樹洞,為被類似症狀困擾的人們提供着情緒出口,也一起探討解決方案。
誠然,確診ADHD不是終點,亦不是答案,但發現了問題,就為解決問題提供了可能。認識並正視ADHD,為確診者打開了一扇與自我和解的窗口、提供了“對症下藥”的可能,人們通過積極的心理治療、藥物療法與行為干預等進行改善,不斷提高專注度與執行力。這也為確診者重新認識自我、主動揚長避短提供了思路,比如ADHD雖然帶來了諸多困擾,但往往也賦予人們更豐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及更旺盛的精力與活躍的反應,使他們能跳出既有思維框架,擁抱更加廣闊的生命體驗。與此同時,讓更多人關注ADHD,也有助於為化解誤解和偏見、促進理解和包容鋪平道路。我們今天討論ADHD,以前討論抑鬱症、孤獨症,意義都在於此。
當前,社交平台上,圍繞ADHD的話題,專業探討很多,對號入座、“自我確診”也不少。人們踴躍參與討論,既源於對精神健康的重視,或許也因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任性衝動、拖延分心的經歷。藉此消解胸中塊壘,無可厚非。不過,醫療診斷是嚴謹的,依然要謹防過度娛樂化、盲目跟風帶偏了焦點。熱度過後,對ADHD的關注不能止步。將線上的共鳴化為理解與包容的實際行動,多些耐心與理解,少點苛責與偏見,“閃爍頻率不一樣的星星”也能在同一片天空中相互輝映、同放光芒。
這正是:
以瞭解消融誤解,以關愛破除障礙。
讓愛心回應愛心,讓星星照亮星星。
大家晚安!
(文| 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