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時代數據”(ID:datagoo),作者:鄭藝陽,創業邦經授權發佈。
有沒有一種可能,它就沒用
在養樂多數十年如一日的推廣之下,益生菌和腸胃健康緊密捆綁。如今這個成分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更多層面。
有數據顯示,過去10多年來乳製品是益生菌最大的載體,78%的益生菌主要應用於乳製品。如今月餅、堅果裏有它,牙膏裏面有它,護膚品裏面也開始添加它,益生菌本身也直接變成了和維生素、魚油一樣的人體補充劑,躋身為當下最火爆的保健品之一,功能從體重管理、提升免疫力蔓延到護膚美容、女性健康,甚至能夠改善情緒、改善認知和記憶力。
在“萬物皆可益生菌”的背景下,天貓健康數據顯示,益生菌品類成為天貓上的高增長垂直賽道,近3年平均增長率超過80%。2022年6月,益生菌在天貓平台的日均搜索量同比增長了6成。在小紅書上,關於益生菌的筆記已經超過113萬篇。
但和以往每一個與健康相關又紅成“萬物添加劑”的產品一樣,火爆之後第一個要面對問題就是:它是智商税嗎?
益生菌產業鏈上游國內廠商市佔率低,下游開始捲起來了不少消費者對益生菌的認知還停留在“小孩喝的養樂多”階段,實際上它的背後已經是一個相當可觀的益生菌產業。
益生菌並不是一種細菌,而是一類細菌。2001年,世界衞生組織將“益生菌”明確定義為“當攝入足夠數量時,對宿主產生健康益處的活性微生物。”我們熟悉的養樂多里面的乳酸菌,是最主要的益生菌種類。單單乳酸菌就包括乳桿菌、片球菌、鏈球菌和雙歧桿菌等18個屬,它們廣泛存在於動物的腸道和口腔中,能維持消化道的微生態平衡。
目前在中國市場銷售的益生菌產品多達數百種,可以分為藥品類、保健品類和食品類。其中屬於藥物的很少,並且主要在特定的醫藥渠道流通,大部分都跟腸道菌羣治療有關,比如媽咪愛、整腸生等產品。絕大多數益生菌產品也是消費者最容易接觸到的都屬於保健品類和食品類。
歐睿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益生菌補充劑第二大消費市場。中國保健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益生菌產品的整體市場規模約為879.8億元。平安證券研究所數據估計,2022年國內益生菌產品將達到千億元。
在這樣的市場前景下,各大跨國巨頭紛紛爭相湧入、提前佈局,國產商家也加入其中。
益生菌產業鏈核心為上游的益生菌的原料菌粉。但是由於我國的益生菌產業起步較晚,而且一株成熟的商業菌株開發需要大量的時間及成熟的技術,國內廠商的市場佔有率很低。
平安證券相關研報顯示,目前,我國益生菌原料菌粉目前以進口菌粉為主, 大部分使用美國杜邦和丹麥科漢森的菌種,分別佔據我國 50%和 35%的市場份額,其他廠商合計市場份額為 15%左右。目前相對領先的國內益生菌菌粉公司有科拓生物、微康生物、一然生物、錦旗生物等。
產業鏈下游市場競爭則更加充分,玩家目前大致分為三類:以湯臣倍健、健合為代表的營養保健品龍頭、以Wonderlab、Keep、每日的菌等為代表的新消費品牌和藉助益生菌概念的食品飲料企業。
作為益生菌最常見的載體,乳品仍是整個益生菌產業中佔比最大的品類。
目前行業內所統計的益生菌產品,包括了乳品、功能飲料、固體飲料以及部分藥品,其中乳品、功能飲料就支撐起了超過700億元的市場,例如酸奶品牌安慕希就屬於益生菌產品的一種,其市場銷售額在2021年就超過了300億元。
簡單的酸奶被乳企們玩出了花。有的在功能上不斷細分,明治去年在中國上市的R-1酸奶聲稱有預防感冒作用。有的則是在菌種數量上卷生卷死,比如卡士的“007”益生菌低温酸奶宣稱添加了7種不同的活性益生菌;簡愛的“身體知道”酸奶稱每瓶有110億LGG活性益生菌,還有2%GOS益生元。
“萬物皆可益生菌”隨着以乳酸菌飲料為代表的益生菌產品越來越被消費者所接受和認可。不少企業也開始通過佈局益生菌產品這顆棋來向萬億級的大健康產業進軍。食品廠商把它們加進了巧克力、堅果,以及咖啡、氣泡水裏面。比如三隻松鼠、良品鋪子、百草味、來伊份等零食品牌均推出了添加有不同菌株的“益生菌每日堅果”;咖啡連鎖品牌COSTA推出益生菌桃桃拿鐵。
不只是食品。2018年,雲南白藥牙膏創新性地推出首款益生菌兒童牙膏,目前還有參半、舒克等牙齒護理大品牌的入局。韓國愛茉莉ILLIYOON、福瑞達生物旗下的璦爾博士等品牌都有主打益生菌護膚的產品,產品主要集中在水乳、面霜、面膜等品類上,功能大多集中在“維穩修護”,保持皮膚微生態平衡。
魔鏡市場情報數據顯示,2021年天貓淘寶全年在益生菌市場銷售額同比增速上,其他益生菌品類(主要包含牙膏、漱口水等洗護品類以及護膚品)表現最好,同比增長69.7%,益生菌護膚品、洗護用品成為高潛品類。
在電商平台上,更加專業的益生菌膳食補充劑成績更加亮眼。2021年天貓淘寶全年益生菌市場銷售額達119.4億元,保健品作為TOP1品類,全年銷售額63.2億元,佔比達52.93%。也正是在保健品這一品類中,益生菌的功效從支持腸胃健康蔓延到了幾乎支持全身健康。
火爆背後還是健康益生菌保健品的爆紅,離不開商家對產品的的自我變革。為了淡化吃藥的感覺、迎合年輕人的偏好和需求,越來越多益生菌保健品將自己包裝成了軟糖、果凍,在包裝上也做得更像零食,方便消費者隨身攜帶,想起來就能吃一顆。
不過比起包裝與方便,人們更關心的其實是自己的健康。如果你在微博、微信、小紅書、抖音等年輕人常駐平台搜索健康相關的關鍵詞,不難發現年輕人的健康焦慮正處在一個令人驚訝的境地。
肥胖、脱髮、憔悴、猝死、失眠、抑鬱、焦慮以及疲憊取代朝氣成為年輕人的形容詞。在小紅書搜索”養生“、”熬夜“、“壓力”等詞語,發帖量均超過300w+。
2020年《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顯示,超半數18-35歲年輕人近一年內擔心過猝死,其中6%經常擔心甚至每天擔心。年齡越小的人越擔心死亡。億歐智庫近期發佈的調研顯示,情緒問題、失眠、腸胃問題、皮膚不好和脱髮成為年輕人首要健康問題。
當一個人情緒變化的時候最容易引起胃腸道的變化。因此也有一種説法是,“胃腸道是人的第二套大腦”。
現實的壓力刺激着當代人的腸胃,附帶着形成的不良生活方式:早飯變早午飯、無法專心細嚼慢嚥、高糖下午茶、應酬局中的暴飲暴食和煙酒攝入、高頻夜宵、“情緒性暴食”以及近乎沒有的運動,也讓年輕人腸胃非常之完蛋。
《2021年腸道健康白皮書》顯示,2021年關於腹瀉、腹脹、便秘等胃腸道問題的問診量高達1444萬次,此問診量已經達到過去三年腸胃問題總問診量的一半。其中,年輕人的腸胃問題明顯高於其他年齡段人羣。
單單益生菌能調節腸胃健康這一功效,足以激發社畜們的購物熱情。
科學定論很謹慎,商家宣傳很大膽作為一個火爆的千億市場,這個市場的問題也不少,其中最被詬病的,是錢花了,但是效果,很難説。
益生菌的種類、菌株多且複雜,事實上學界對於益生菌實際功效存在諸多爭議和不確定,連益生菌是不是真的對人體有益其實還是個問題。2019年2月1日發表於《柳葉刀》消化分刊的一篇社論認為益生菌補充劑“浪費錢”。
吃了可能沒用,但至少沒害,還能讓人減少恐慌。這是很多消費者對待保健品包括益生菌的態度。但這與世界頂尖科學期刊《Cell》發表論文中最新研究結果明顯相悖。一個常見的現象是,使用抗生素容易引起腸道功能紊亂,在嬰幼兒羣體中尤其明顯。當下人們乃至醫生普遍認知的是通過服用益生菌有助於儘快恢復腸道功能健康。然而上述研究結果表示在使用後抗生素,服用益生菌有潛在的副作用,甚至可能帶來長期的不良後果。
當然,也有不少證據表明,特定益生菌對特定適應症是有效的,不過某個菌株有這個功效並不代表所有益生菌具備這個功效,與此同時,《Cell》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即使面對同一種益生菌,不同人的使用效果也會存在顯著差異。
另外,不能只強調菌羣,“拋開劑量談功效都是耍流氓”在益生菌上也適用。益生菌健康功能起效建立在有足夠數量的活菌能夠到達腸胃,並且保證這些益生菌在體內能保持正常活性和代謝。
而益生菌在到達腸道之前會暴露於胃液和膽汁內,這些酸性較強的環境導致大部分菌羣在到達小腸或者結腸前就已死亡。因此很多企業宣傳的益生菌含量都是產品出廠時或者添加的含量,消費者使用後,具體有多少能到達腸道、發揮具體的作用,是不清楚的,換句話來説就是“玄學”。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