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和閨蜜一起喝茶聊天,身為有娃一族,説起孩子教育我們各自侃侃而談。就在我糾結要不要給孩子報鋼琴班、請籃球教練、學編程時,閨蜜在一旁嘆一口氣:我對孩子沒有太高期望,只要他將來別跟我似的,是個老好人就行了!
閨蜜説這話讓我感同身受。因為我對她的性格實在是太瞭解了。作為從小長到大的發小,閨蜜在初中就成了班裏有名的“好人”:不管誰來借錢,也不管跟她關係到底熟不熟,只要有人借,哪怕她自己沒錢再去向別人借呢,都一定會答應;宿舍裏為了跟其他人搞好關係,自己默默把全宿舍的衞生全包了,後來發展到室友的衣服也要扔給她洗......
畢業後工作上替人“背鍋”這些事就不用説了,結婚時婆家給了很低的彩禮也不敢還嘴,坐月子婆婆把老公支到另一間屋,讓產婦一個人忍着剖腹產傷口起來給娃餵奶、換尿布還把功勞全攬在做婆婆的身上,朋友也不敢爭辯。
直到婆婆連孩子的所有事情也要插手做主,閨蜜才像逼急了的兔子一樣,鼓起勇氣去抗爭。但迫於“老好人”性格加身,閨蜜的反抗力度並不大,她也總為此煩惱。“我不想讓孩子長大也像我這樣”,這是她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閨蜜的經歷,相信所有類似性格的人們都感同身受。自己吃虧走彎路也就罷了,若是看着孩子也重蹈覆轍,那才叫説不出的難受。可歷史往往會輪迴,某一天“包子型”父母突然發現,自家娃的一舉一動怎麼那麼像自己,那才叫可悲。
更加讓人糟心的事,有些父母本身並不具備反省意識,已經在培養這樣的孩子而不自知。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家庭容易養出懦弱娃呢?
父母本身沒主見的家庭
沒主見的父母本身性格就處於弱勢地位,遇事第一反應總是退縮、搖擺,時間長了,孩子有樣學樣,自然也會變得猶猶豫豫。
不僅如此,父母本身沒主見,會在孩子做出決定時加以“干擾”,影響孩子的判斷。若孩子本身很有主見,但做決定時父母總是猶豫不答應,又給不出個所以然的答案來,時間長了,孩子受到父母的思路干擾,也會陷入跟父母一樣的思維模式當中。
父母太過強勢,總替孩子做決定的家庭
父母太過強勢的家庭,孩子習慣了家長髮號施令,也習慣了讓家長做決定,慢慢地自主意識就磨滅了。而且強勢的父母總會反駁孩子的意見,並動輒以言語和行動來説明“你不行”。時間長了,孩子慢慢成為低自尊人格,做什麼事都覺得自己不行,並認為自己是不配被愛的,必須做出某種“犧牲”才能換來別人的尊重。時間一久,就成了遇事總想要討好別人的“老好人”。
家長要想改變這種情況,首先要做到對孩子無條件地愛。在和孩子溝通時,要像朋友一樣尊重他。孩子的想法和主意得到尊重和重視,自然會慢慢變得有自信,以後也會更有主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