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嬰兒誕生的時候,家人以及親朋好友提問的順序一般都是“生了嗎?”“男孩女孩?”,這種提問關注的不僅僅是一個生物學的事實,更關乎其社會角色。
性別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父母或者其他人對待孩子的方式,如給孩子取名、送服飾、玩具、與孩子游戲等,無不傳遞這社會對於男孩、女孩的不同標準與期望。
但是寶寶的性別意識卻沒有那麼強,經常會鬧出一些笑話,比如把一些弟弟認成是妹妹,爸爸叫成媽媽,大人們如果只是把這件事作為一個笑談沒有去認真對待、矯正,這對孩子來講是非常不利的。
孩子在發展關鍵期如果沒能得到父母對其外形和角色的正確認同和引導,就很容易出現性別認同障礙,為長大後的自我認同埋下隱患。
性別教育的關鍵期
“我兒子就是沒有男子氣概,別人搶他的玩具,他就在那傻站着。我實在氣不過,還得幫他搶回來!”
“我兒子實在太安靜、太聽話,像個小女孩,這長大了不是明擺着要被別人欺負嗎?”
“我家女兒3歲多了,就不能像個女孩子一樣文文靜靜的,上躥下跳地像個假小子,要不乾脆當兒子養算了!”
以上父母的表達都反應一點:在父母的心中,或者是一種社會的共識,認為女生就應該温柔安靜、知書達理,而男生就該頂門立户、勇往直前——我們希望孩子的性別特徵一目瞭然。
2-6歲是形成性別認同的關鍵期,如果孩子在這階段中有上述不同於社會認同的性別行為表現,那我們還是有很多機會去培養和引導孩子的性別認同的。
當孩子認同並逐漸喜歡上自己的性別以後,自然會按照社會認同的性別特點去成長。
性別教育教什麼
性別教育並不是完全的性教育,性別教育更偏向於讓孩子建立性別意識。性別意識並不完全是天生的,所以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去培養和發展。
説時容易做起來難,很多父母都會困惑,這要如何教孩子性別教育呢?
似乎很難啓齒呀!其實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問題,一切都是純潔的,講解也變得非常的簡單,一點都不傷腦!
你可以試試下面所説的一些方法
正面解釋性別的不同
孩子從2歲多開始,就開始會對性別和男女身體的不同產生疑問,比如男孩會玩弄自己的“小雞雞”,有些孩子甚至會在父母上廁所時時闖進廁所觀看……
媽媽不要覺得孩子不正經,這是成長必經的階段。
正面的教育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告訴他男孩子有小雞雞,女孩子有咪咪,男女之間的生理差別都是自然正常的。
其實孩子小時候對性的興趣單純的和看到一件新玩具想要知道怎麼玩是一樣的,如果家長只是一昧的敷衍含糊應對,或是訓斥,這樣的“過度反應”反而讓孩子對性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和恐懼,也容易造成孩子性別認同的困難。
正確的示範性別不同
例如男孩子喜歡藍色,女孩子喜歡粉紅色;男孩子穿褲子,女孩子穿裙子;男孩子有汽車、女孩子有芭比娃娃……
通過身邊的這些物品,孩子會獲得最基礎的性別意識。
給寶寶挑選物品時,也儘可能的選擇符合性別特徵的,並且適時的進行引導,比如“女孩子是穿裙子的”、“和弟弟一起玩汽車”等等。
當然並不是完全強迫男孩子只能用男孩子的東西,女孩子不能玩汽車。
在成長的早期,給孩子多一些明顯的區分,引導孩子儘早建立性別的意識。
引導孩子的興趣偏好
男性荷爾蒙讓男孩動個不停,喜歡探索,所以會更偏好力量型的遊戲和活動;女孩子性情文靜,更偏愛安靜的玩耍。
對待男孩,在遊戲上多選擇玩力量型的玩具和遊戲,比如汽車、球類等;給女孩挑選較安靜的玩具或遊戲,比如芭比娃娃、串珠等。
教育孩子保護自己的身體
必須明白一點,父母比任何人都有責任教會孩子保護自己的身體!關於隱私部位,要簡單、明確地告訴孩子:除了自己別人不能隨便摸!
可以這樣子告訴孩子“游泳時衣服覆蓋的地方要好好保護,手髒了不能摸,不然會生病;除了爸爸媽媽(或其他可信任的家人)幫你洗澡、上廁所、換衣服外,別人不能摸。”
讓孩子從小培養起性別意識和自我保護的意識。
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點
家長是孩子早期生活環境的締造者,也是孩子性別認同的啓蒙者,孩子在性別認同上的正確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對性別教育重視與否。
沒有天生有錯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長。
父親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兒童的性別角色發展上,父母都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但父親的作用似乎更大些,尤其對男孩。
父親擁有不同於母親的性別角色和性別行為,這些特徵通常會在日常生活中展現給孩子,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
父親給予男孩是直接的榜樣,給予女孩的是更多的安全感。
有關研究發現,男孩在4歲前失去父親會使她缺乏攻擊性,傾向於女性化。如果女孩5歲前失去父親,在青春期與男孩交往時會表現出焦慮、不確定、羞怯或者無所適從。
因此可以看出父親在兒童尤其是幼兒期性別角色行程中的重要作用。
父母教育方式需一致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雙方必須提前商量好教育形式,在孩子面前採取一致的執行方式,否則孩子容易產生混亂,黑白顛倒。
如男孩如果戴了女孩子的髮飾,母親指責他的不恰當行為,而父親則捧腹大笑,並言語鼓勵支持“你太可愛了”!
孩子就會陷入性別黑洞:到底要不要戴髮飾?
同理,也要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預警,教育態度必須步調一致,互相合作,否則就是無效的。
及時獎勵,強化孩子的行為
孩子做了與自己的性別角色相符的事,家長應該給予獎勵。
除了偶爾的表演性行為,對孩子不當的性角色行為,家長要反應冷淡,讓他感到自己的表現有誤,或是給予適量的“處罰”。
這種獎勵與懲罰會給孩子一種心理支持或壓力,促使孩子根據自己的性別角色做出相應的行為,並逐漸形成正確的行為定勢。
如果你同意小編的觀點的話,就快來關注號“美心説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