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歲寶寶不會説話,姥姥表示“語遲”聰明,結果娃在幼兒園吃虧了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健康

麻省理工研究發現:多和寶寶説話,有助於大腦發育。

小糖果5個多月時,就會説“mama”了,當我把她抱到小區廣場時,好多老人都在誇小糖果聰明。

孩子被誇了,糖媽當然很開心。但理智告訴我別開心得太早,因為我還聽過另一種答案——説話晚的孩子更有福氣。

孩子説話晚姥姥不在意,娃上幼兒園後拉開差距

曾有一位寶媽私信我,她由於工作原因,沒有時間自己帶寶寶,寶寶從5個月開始,就經常跟着姥姥生活在一起。

老人家哪兒都好,對孩子也很上心,唯一讓人擔心的事,就是她不愛教孩子説話。孩子到1歲還不會喊爸爸、媽媽,有什麼事只會大哭、大叫,用手指來指去。

寶媽腦海裏曾經冒出過不好的想法,懷疑孩子發育有問題。但老人並不在意,還表示“語遲”的孩子更有福氣,到2歲自然就會説話了。

時間一天天過去,孩子確實會説更多詞語,寶媽懸着的心也放下了。可沒想到,上幼兒園後,孩子與同齡人之間的差距,慢慢拉開了。

其他小朋友在課堂上嘰嘰喳喳,或是在聊天,或是回答問題。自己家的孩子不吵不鬧,很少發言。雖然很乖,但跟老師的互動很少,而且不積極。

老師不止一次讓家長多關心孩子,並表示孩子這種情況,在幼兒園很吃虧。老人這才感到自責,沒能早一些讓孩子學説話。

“語遲”的寶寶更聰明?看看過來人的經歷

糖媽和許多寶媽討論過這個問題,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説得對,而且舉出了身邊的例子。

“我叔大伯家的孩子3歲才會説話,結果小時候是學霸,長大後當官,家裏人都説他是貴人”。

“我家孩子7個月時,就會説好幾個字,目前在小學是個學霸,連老師都承認他聰明”

“親戚家的孩子也是説話很早,當初他到處炫耀,結果孩子長大後很差勁,鬧了個大笑話”。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相信大家已經發現了。大家對孩子説話早和説話晚,各有不同的猜測。事實如他們期待,但也很可能令人失望。

家長們很容易將孩子的各種表現與智商掛鈎,希望孩子聰明伶俐,未來有前途、有福氣,但説話這件事並不能決定孩子的命運。

研究發現,控制孩子説話的語言中樞,在大腦左側。而孩子智商高低,與大腦的前額葉皮層關係更大。

也就是説,孩子説話早晚,和智商並不存在直接聯繫。但相比之下,説話早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更強一些,也能通過語言不斷刺激大腦思考和發育。

一般情況下,孩子在10個月左右,就能清楚説出一些簡單的字。例如“來”、“拿”爸爸和媽媽等。1歲半左右表達能力逐漸增強,2月左右説話開始變得連貫。

影響孩子説話早晚的因素,一是和遺傳有關,但更多的正在後天受家庭影響,許多家長忽略了。

為啥有些孩子説話早,有些孩子“語遲”?

研究發現,嬰兒有超強的語言能力。他在不會説話時,就能辨別出不同的語言,並將自己經常聽到的語言,默認為母語。

因此寶寶是有早説話能力的,但何時才能説出來,受以下幾個因素影響。

家長不經意間營造的語言環境

很多家長以為,教寶寶説話,一定要面對面説給他聽。其實在大人平時正常聊天或打電話時,寶寶就已經在悄悄聽着了。

如果家長只在教寶寶説話時,才讓寶寶聽見各種詞彙,而在平時房間內格外安靜。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寶寶,説話也會比較晚。

教寶寶説話的難度過高

不是所有家長都相信“語遲”是福氣,因此會刻意早早教寶寶説話。可最後發現,寶寶反而不願開口了。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很有可能走進的一個誤區。可能是讓寶寶覺得學説話太難了,或是家人教的句子太長,教寶寶學説話的頻率過高,遇到一個佛系寶寶便不願給面子開口。

家長不必心急,但也別等着寶寶長大了自己學會説話,平時要注意以下幾件事,有利於寶寶的語言發育。

別傻傻等着寶寶自己開口説話,家長這樣引導

《發展心理學》提到過,孩子的語言發生時間,約在10~14個月之間。

因此家長要清楚,別人家寶寶5個月就會説話,不必着急。寶寶超過10個月,到了14個月左右,還不願意開口説話,就要多加註意了,平時在引導寶寶説話時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不放棄“單向溝通”的機會:寶寶在四五個月之前,基本上是不會開口説話的,如果説話,也是無意識發聲,這期間家長不必要求孩子有回應。

我們可以在換衣服、餵奶或者換尿不濕時,用清楚的口型以及清晰的發音和寶寶説話。簡單告訴寶寶,我們換衣服啦,來喝奶等,引導寶寶慢慢發聲。

不對1歲半以後的寶寶説疊詞:拿拿、飯飯、貓貓等疊詞,是寶寶比較容易學會的詞,在1歲前確實可以幫助寶寶更快掌握詞語,並説出來。

但要注意寶寶1歲後,思路和吐字逐漸清晰了,就不要繼續對他説疊詞。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正確理解每個詞的意思和字與字之間的邏輯。

拿拿可以進步成拿來,貓貓可以改成小貓,同裏也要將“飯飯”這類的詞,直接説成吃飯。才更利於寶寶語言能力繼續發育,摺疊詞説得再多,寶寶思維方式也是停滯的。

【今日話題】你的寶寶多大會説話?

#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