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味中藥被譽為“扶陽第一藥”,雖然毒性大,但作用卻很神奇

古人曾説,“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其實在大自然中也有這種情況出現,比如説在植物中,同一個植物的不同部位,往往會有不同的作用,甚至性質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當然,最有趣的莫過於烏頭、附子、天雄它們仨。它們仨都是毛茛科植物烏頭的根,不過烏頭是母根,附子和天雄是子根,而天雄是子根中“長而尖”的。然而,它們仨,光環最大的卻是附子。
附子這味藥,使用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附子“主風寒咳逆邪氣,温中,金創,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攣,腳痛,不能行步”。不難看出,附子的作用還是比較強的,但是僅僅從這些作用來看,附子似乎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啊!
這味中藥被譽為“扶陽第一藥”,雖然毒性大,但作用卻很神奇
然而在醫聖張仲景時代,張仲景將附子與炙甘草和乾薑進行了配伍,形成了“四逆湯組合”,此方一出,彷彿在寒冬的冰天雪地裏突然來了一輪暖陽,驅散陰霾、消融寒冰,讓大地充滿勃勃生機。張仲景用這個經方用來治療“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等疑難雜症,讓附子變成了一個能夠挽救危急重症的奇特方劑。
然而,真正將附子這味中藥推到一個嶄新的高度的是清代醫學家鄭欽安,他認為,“ 桂、附、乾薑, 純是一團烈火, 火旺則陰自消, 如日烈而片雲無。況桂、附二物,力能補坎離中之陽,其性剛烈極,足以消盡僭上之陰氣,陰氣消盡,太空為之廓廊,自然上下奠安,無偏盛也,豈真引火歸源哉”。於是,附子變成了“扶陽第一藥”。
那麼,附子究竟有些什麼樣的作用呢?據《藥典》記載,附子味辛、甘,性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的作用,適用於亡陽虛脱、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等症。對於附子的用量,常規用量為3~15g。需要注意的是,附子這個藥孕婦禁用。
這味中藥被譽為“扶陽第一藥”,雖然毒性大,但作用卻很神奇
由於附子的毒性比較大(史書記載,漢宣帝劉病已的平民皇后許平君就是被附子毒死的),所以在臨牀使用時要極其小心謹慎。不過後世醫家為了方便附子更好的入藥,更好的為人們的健康服務,於是便對附子進行了炮製,也就是現代常用的淡附片和炮附片。這兩種附片的炮製方法各不相同,不過通過炮製都能剋制一定程度的毒性,且能增強一定程度的藥性。那麼,這兩種附片究竟是如何炮製的呢?
首先來説説淡附片,這種附片是在鹽附子的基礎上進行的,先用清水浸泡漂洗,每天換水2~3次,等到把鹽漂洗乾淨後,放在鍋裏與甘草和黑豆一起煮,一直到切開後口嘗只有一點點麻辣感之後,去掉甘草和黑豆,切成兩瓣,回鍋再煮兩小時,切片曬乾。那麼,炮附子片呢?也是在鹽附子的基礎上用清水浸泡漂洗一晚上,去皮切片,然後用水泡,直到用口嘗只有一點點麻辣感的時候,取出,用薑湯浸泡至少一天,然後蒸熟,焙乾至七成幹,倒入鍋內用大火炒至煙起,微微鼓裂為度,放涼乾燥後即可入藥。
這味中藥被譽為“扶陽第一藥”,雖然毒性大,但作用卻很神奇
當附子經過了這些炮製,是不是就沒有毒性了?NO!想太多了,雖然經過了這些炮製,附子的毒性只是小了很多,在煎煮的時候,依然還是需要配伍、劑量和煎煮時長。一般在配伍上,不要與半夏、瓜蔞、天花粉、貝母、白蘞、白及等中藥同用;劑量一般不要太大;煎煮時長依然要在1個小時以上,以口嘗沒有麻口為度。雖然這個中藥的毒性很大,但是用好了卻能發揮它神奇的功效,能挽救危急重症於頃刻之間。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63 字。

轉載請註明: 這味中藥被譽為“扶陽第一藥”,雖然毒性大,但作用卻很神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