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美國兒科學會的一項調研顯示,38%的美國5歲以下兒童,都玩過電子遊戲,或者使用過移動電子媒體設備。
在我國,96%的學齡前兒童,都過早地接觸過移動設備,用來看視頻、看卡通、玩遊戲等等。作為世界上手機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我們身邊的寶寶第一次接觸手機的平均年齡,是3歲。甚至有的寶寶還不會説話,就知道如何擺弄手機了。
我見過一個這樣的孩子,很可惜!電子遊戲對寶寶的傷害特別大,但是很多父母仍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看到過這樣一個案例,媽媽帶着3歲的寶寶來諮詢語言發育問題。
這個寶寶3歲了,會説的話很少,而且含糊不清。主動語言極少,爸爸媽媽問十句,寶寶只能回答一句。
在評估和測試時,寶寶很抗拒,又哭又鬧,媽媽塞給寶寶一個手機後,就立刻安靜下來,熟練的解鎖,打開APP玩起了遊戲。這一整套動作無縫銜接,簡直行雲流水,熟練地不得了。
媽媽説,在寶寶11個月大的時候,就知道從媽媽手裏搶手機了,2歲左右就學會如何操作了,自從遊戲、卡通片上手,其他的玩具就再也不香了。
有時候爸爸媽媽工作忙,家裏老人也會用這個方法,來應付寶寶的各種哭鬧,漸漸地寶寶學會了用手機講條件,不給玩手機就不吃飯,不給玩手機就不穿衣······。
寶寶迷戀電子遊戲的危害1、影響語言發育。
上面那個三歲寶寶,就是活生生的案例,語言能力測評結果顯示,屬於中度語言發育遲緩。
過度依賴和使用電子產品,真的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不少電子產品都可以下載語言教學App,或有早教功能,父母用來教孩子學習語言,發展認知。
殊不知,在生活場景中發生的真實互動才是學習語言的真諦,一些眼神交流,情感觸動,肢體動作等,是電子產品無法滿足的。
研究發現,在使用電子設備時,寶寶説話的用詞、轉折都比較少,對父母的回應也很慢,基本上聽得多,發聲少,這樣學會説話的寶寶,語言邏輯單一,詞彙擴展使用刻板,可見其對語言發展不僅沒有太多幫助,反而起到了誤導的作用。
2、影響大腦發育。
語言和行為同步發展,能夠對大腦左右功能區域同時刺激,這對大腦發育是一種雙重建設。腦部的結構和功能發育如何,與外界給予的刺激有很大的關係。想要大腦前額葉皮層活躍起來,必須要有更豐富的語言環境、更多運動方式才行。
相反,手機讓寶寶身體不動只靠手指操作,只會過度刺激視覺、聽覺。像執行功能、語言、數字和空間概念等,完全被制約,久而久之,大腦中對應的這部分功能區域就得不到應有的發展。
“有研究報告顯示,長期沉迷網遊的孩子,其大腦結構竟然跟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的大腦結構相像。這是因為,一個人在玩兒網絡遊戲的時候,處於被動接收信息狀態,想象力、思考力和融會貫通的能力得不到訓練,長此以往,會極大損害智力發展。”
現在知道為什麼,國家出手,強制所有網絡遊戲企業,禁止長時間為兒童提供遊戲服務了吧?
3、影響行為習慣
別説孩子,成年人玩遊戲都有“癮”,小小的屏幕牢牢的抓住了寶寶的雙手,死死的控制了寶寶的大腦,實在讓父母頭疼。
小孩子自控能力弱,意志力不強,對於喜歡的事物很容易沉迷,尤其是遊戲帶來的刺激和快樂,更是無法控制。
於是你會發現,喂寶寶吃飯不容易,搶寶寶手機更難,學習坐不住,玩手機一動不動。父母叫了十幾遍,玩手機就是聽不見。
這些寶寶的行為習慣,已經被手機控制,並改變了。當分不清現實和虛擬的界限時,説明他們的精神空間也被佔據。很多本應在這個年紀應該遵守的秩序和規則,都變得很難干預了。
不同年齡的幼兒,使用電子設備,預警信息今年教育部發布了《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對手機使用的年齡建議,明確提示:“
- 幼兒連續使用電子產品不宜超過15分鐘。限制電子遊戲和電腦遊戲的使用。
- 對於2歲或以上的兒童,包括電視和電腦使用在內的總屏幕時間應少於每天1小時,
- 18至24個月大的兒童應避免。
- 5歲以下的兒童只有在發育合適的情況下才應該玩電腦或電子遊戲,並且應該由父母或看護者陪同”。
國家隊都出手,可見這個問題相當嚴重,寶寶在成長髮育的早期,可塑性很強,一點點微不足道的疏忽,都可能影響一生。在這個語言、智力發育的最關鍵階段,一定要做靠譜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