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做應試教育的同謀?
有媒體發表了一篇文章——《周國平:不要做應試教育的同謀》,主要是著名學者周國平對當前教育的一些觀點,讀來還是頗有感慨的。
在文中,周國平奉勸家長們,千萬不要犯下立場錯誤,言辭也頗激烈:
今天的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被應試教育綁架,許多家長身不由己地成為應試教育的僕役,有少數家長甚至自覺地充當應試教育的幫兇和打手。
為什麼會用到“僕役”、“幫兇”、“打手”這些比較負面的詞彙?
現階段的純應試教育,確實存在一些弊端,從上到下,從學生到老師,再到家長,其實都是希望有所改變的。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稍微有一些改動,阻力卻往往來自於學生家長,他們害怕因此損害孩子在應試中的競爭力,害怕“吃虧”。
“讓別人搞素質教育去吧,我只想考清華北大”,應該是不少這類家長的心聲。
前一陣南京一中的事,應該就是個典型。
2020年高考成績塵埃落定,南京一中的不少家長跑到校門口去堵門,認為當初中考錄取分高,但三年後高考高分比不上同級別的其他幾個學校,是學校瞎搞素質教育耽誤了孩子。
後來,此事以學校“認錯”,承諾爭取更多高分落幕。這起事件,也再一次引發了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的論戰。
這些“鬧事”的家長,可能就是學者口中,“應試教育的幫兇和打手”了。
但是,相比起外人的吃瓜、看熱鬧,評論裏一中的學生們,卻普遍對學校充滿了感激。
所以,有時候沒有切身體會,單憑簡單的表象和自己的想象、推測,就難免有失偏頗。
那做不做快樂教育的同謀呢?
周國平所説的不要犯下立場錯誤,指的是家長站在應試和素質哪一邊,在他看來,站應試,贏了也只是升學佔了些便宜,而如果輸了,就可能賠個精光。
所以,周國平認為,站隊、押寶素質教育更穩妥一些。
對此,立即就有網友站出來反對,用的也是和周國平一樣的句式:
絕不做快樂教育的同謀。
這倒不讓人意外,每次把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做比較的時候,都會有這樣旗幟鮮明、完全對立的兩種觀點。
但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非要爭個你死我活嗎?家長的選擇,就必須是非黑即白嗎?
筆者(超人爸爸)此前多次表達過: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從來就不是對立的,也不應該對立。
應試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素質,素質是全方位的指向,不是隻有琴棋書畫才叫素質。
教育部副部長鄭富芝也曾經澄清過:
素質教育並不是不要考試,不要升學率,而是不僅僅單以考試成績來評價一名學生、老師或者一個學校。
所以,有時候大家的爭論,就沒在一個頻道上。
結論?
關於如何評價和抉擇,我以為有一個原則:“小孩子才認對錯,大人只看利弊”。
這個是好人、那個是壞人,非黑即白,沒有中間地帶,要麼應試,要麼素質,這是典型的小孩子思維。
但是,各位家長們都是成年人了,應該學會分析利弊了。
現行教育的主流,還是大家口中的“應試教育”,隨大流是成本最低的,也適合絕大多數人。
但是,拼了家長的老命、孩子的小命去玩應試,其他一概不管不顧,也確實有可能變成周國平所説:
贏了也只是升學佔了些便宜,而如果輸了,就可能賠個精光。
在應試和素質之間的灰色地帶,找到一個平衡點不香嗎?根據各自家庭情況的不同,這個點可能偏向應試多一點,也可能偏向素質多一點,但都不是處在這條線段的左右兩個極端。
過度重視應試,贏了升學,也可能因為其他素質欠缺,而在大學、職場遭遇滑鐵盧,成為985廢物。
就在22日,連教育部也説了,將來體育課也必須佈置作業。要把文化課的作業減下來,但是體育課作業必須加上去,這樣才能夠確保我們的學生掌握運動的技能。
你看,對未來的要求,早就不侷限在你能考多少分了,而是全方位的。
過度重視素質,忽視應試,在當前的應試環境下,就不用多説了,考不好你父母就得去學校堵門。
大家各取所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