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會説話”的父母,要有原則和技巧與孩子溝通

家長要求孩子聽話時,首先要考慮自己的意見是否正確,是否尊重孩子的個性,只有正確的意見才能要求孩子聽話。但有時,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的觀點是完全正確的,孩子仍然不願意聽。和孩子在一起開心的時候,你一定是怡顏悦色給了他建議。可是孩子不聽話,你的嗓門難免越來越大,忍不住厲聲呵斥,結果孩子哭着要發脾氣,你也滿口怨氣,既沒有得到孩子的配合,也失去了教育他的最好機會。當孩子慢慢地長大,這種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也不可避免地越來越多。因此,我們需要準確把握孩子的心理,運用一些溝通技巧,讓孩子樂於傾聽父母的正確建議。

成為“會説話”的父母,要有原則和技巧與孩子溝通

先理清情緒,再處理問題,父母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太急着處理事情,忽視了安撫情緒。從心理學角度講,一個人處於情緒激動狀態時,其認知能力就會下降。成年人是這樣,小孩也是這樣。當孩子情緒激動時,要和孩子講道理,孩子是聽不到的,而家長常常會陷入憤怒,以為“我對你説了那麼多,你為什麼不聽?”結果孩子哭了,大人生氣了,家裏的氣氛變得低落。

成為“會説話”的父母,要有原則和技巧與孩子溝通

那麼,當孩子不聽父母的勸告或哭鬧不休時,最好不要急着責罵,這樣只會加重孩子的不滿,使矛盾升級。在處理問題之前,如果我們能夠理清情緒,就會有很好的效果。理清情緒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理清父母的情緒,二是理清孩子的情緒。有的家長“火氣”很大,但凡孩子不聽話或反應遲鈍一些,馬上就會火冒三丈,大聲責罵孩子,恨不能衝過去揪孩子兩下。小孩對於父母的情緒是非常敏感的,一旦他感覺父母又在對他發脾氣,他本來愉快的情緒就會變得很壞,他下意識地拒絕了父母的命令。

成為“會説話”的父母,要有原則和技巧與孩子溝通

因此,在教育孩子時,家長首先要理清自己的情緒,通過反覆的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平靜地和孩子説話,孩子才會願意接受。3歲之前,由於思維能力的限制,一個孩子真正能夠理解的指令只有八九成。孩子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越短,也就越容易轉移,如果父母離孩子越遠就下指令,即使孩子聽到,他也不會在意,而且很容易忘記。特別是當他正全神貫注地玩着玩具時,即使他嘴上答應給父母,也不代表他就真的記住了。孩子們的心理是正常的,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説的“故意不聽話”。

成為“會説話”的父母,要有原則和技巧與孩子溝通

然後,當一個孩子長大後,他的注意力保持的時間會慢慢增加,聽覺注意力也會慢慢擴大,但是,與面對面地告訴他的指令相比,在遠處的指令還是更容易被忽略。父母走到孩子身邊,蹲下身子,正視他的眼睛,喊他的名字,確認他的注意力已經完全轉向了父母,然後告訴他你想讓他做的事。那樣他就能真正理解你的指示是什麼。

當提出建議、指示時,父母説話要慢一點,給孩子時間反應、思考;同時語氣要自信、有耐心,讓孩子感覺你相信他可以做到。

成為“會説話”的父母,要有原則和技巧與孩子溝通

總而言之,不要用威脅來暗示憤怒,更不要用“如果你不聽話,我就把你帶走”這樣的話來恐嚇孩子,否則會使孩子對父母的建議和指示產生負面的聯想。小孩往往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他只會根據語氣判斷,覺得你讓他做的事是件壞事,從而產生牴觸心理。理清孩子的情緒,首先要了解孩子的不良情緒,然後找出孩子異常情緒的根源,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成為“會説話”的父母,要有原則和技巧與孩子溝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22 字。

轉載請註明: 成為“會説話”的父母,要有原則和技巧與孩子溝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