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寧波晚報】;
經過近半年多的化療,今年6月,小何終於在寧波市婦女兒童醫院接受了惡性腫瘤的切除。令人心疼的是,她還只是名2歲不到的嬰幼兒,1歲多時就查出神經母細胞瘤,而且已經腦轉移。
很多人想不到孩子會得癌症,可實際情況是,惡性腫瘤已成為意外創傷外,造成兒童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1歲孩子竟得了癌症
小何是因為經常哭鬧到市婦兒醫院兒科就診的,當時她剛滿週歲。查體時,小何一直在哭鬧。醫生建議做個頭顱CT,結果發現顱內有病灶。
諸建明説,孩子被收治入院時,她的顱骨骨骼已被侵蝕性破壞 ,呈蟲絲狀、蜂窩狀。初步判定是神經母細胞瘤,但頭部並非原發病灶,最後在右側腎上腺發現了原始病灶 。
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惡性程度較高的小兒實體腫瘤,而且小何已經腦轉移。家人無法接受這個事實:這麼小的孩子,怎麼可能生惡性腫瘤呢?
考慮到腫瘤較大,又已經轉移,破壞了骨骼,專家團隊決定先對小何進行化療。到今年6月,骨骼症狀明顯減輕後,實施了手術切除。
這樣的低齡惡性腫瘤患兒並非個例。今年年初,年僅1歲兩個月的小葉因持續發熱、消瘦到當地婦保院就診,發現血色素偏低。檢查身體時,醫生在其右上腹摸到一個腫塊,建議到上級醫院複查。
諸建明説,孩子送到他們這裏後,在其肝臟內發現了一個8×7×10釐米的腫塊,相當於成人拳頭大小。 1歲多的孩子,這麼大的腫塊,把肝臟都壓得變形了。最後確診是肝母細胞瘤,已經到四期,轉移到了肺部。
之後小葉先做了4次化療,今年8月份做了手術,右肝三葉切除,經過術後兩次化療,目前恢復良好。
兒童實體腫瘤發現時常常已到中晚期
據介紹,兒童惡性腫瘤包括血液腫瘤及惡性實體腫瘤。 但人們普遍只知道以白血病為主的兒童血液腫瘤,卻很少聽説兒童實體腫瘤。事實上,該腫瘤已佔到兒童惡性腫瘤發病率的50%以上 ,兒童惡性實體腫瘤成了被忽視的“暗瘤”。
很多人都很疑惑,小兒為啥會得腫瘤。諸建明説,這同遺傳因素、環境影響和飲食都有關係。 胚胎髮育過程中,如果出現某個變異,或者受不良因素影響,導致細胞的分化潛能發生障礙,沒有正常分化或分化停止,出生後就容易導致腫瘤。
這種發生機制導致了小兒腫瘤和成人腫瘤的諸多不同。成人腫瘤是因長期環境因素的影響,例如長期抽煙,飲食不良等,發生的部位以器官為主,比如肺癌、肝癌、食管癌等各種癌;而小兒惡性腫瘤是在胚胎髮育過程中發生了異常的變異而形成,其好發組織集中在造血系統、中樞和交感神經系統、軟組織和腎臟等 ,以胚胎性腫瘤和肉瘤為主。
兒童腫瘤早期症狀多為不明原因的發熱、淋巴結腫大以及腹部腫塊等等, 症狀不典型,不明顯,加之小兒沒有自述能力,所以很多實體腫瘤容易被忽視,發現時往往都已經是中晚期了。
另外,很多父母不相信孩子會得腫瘤,即便有明確的診斷也不肯相信,到處求醫確診,結果耽誤了救治。曾有一名2歲的患兒確診惡性腫瘤後,父母不信,也不願讓孩子受苦做化療,聽信民間偏方,結果1個多月後,孩子的腫瘤就從2期發展到了3期。醫生提醒:與成人腫瘤不同,兒童惡性實體腫瘤進展極快,從1期發展到4期最快只要三四個月。
早發現早治療至關重要
記者從市婦兒醫院獲悉,該院每年收治的惡性實體腫瘤患兒將近60人,大多是1歲至六七歲的嬰幼兒和兒童。 腫瘤以神經母細胞瘤佔比最高,大約30%;第二位是腎母細胞瘤,佔比25%左右;此外還有肝母細胞瘤、橫紋肌肉瘤等。
諸建明介紹説,相比於成人癌症轉移擴散預後較差,小兒對化療藥十分敏感,相當一部分在擴散後仍能治癒。早期患兒只需動手術就能康復出院,化療都不需要做,因此早發現、早治療至關重要。
去年,他們曾收治一名腎母細胞瘤的3歲小孩。父母給他洗澡時摸到腹部一腫塊,就帶到醫院檢查,一做B超,發現腫塊位於左側腎臟,最大直徑已超過7釐米。CT檢查結合病理報告,確診是腎母細胞瘤。幸運的是發現及時,2期腫瘤,尚無轉移。專家團隊立即安排手術切除腫瘤,雖然一側腎臟也被切除,但孩子目前恢復情況良好。
因為兒童惡性實體腫瘤的症狀不典型,不明確,目前很多患兒都是在看其他毛病時才被發現,還有一部分則是在體檢中被發現。諸建明説,其實最經濟實惠又安全的方法是B超。通過B超,很多早期腫瘤都能及時查出。
據介紹,兒童癌症發病是有規律可循的。3歲左右是各種母細胞瘤的發病高峯。 6歲後,兒童進入相對安全期。12至14歲則是骨肉瘤和淋巴瘤的高峯期。 諸建明説,針對兒童腫瘤的發病規律,他強烈建議在孩子出生後,幼兒園入園前,以及上小學前這三個階段,分別帶孩子做一次B超,如果有惡性實體腫瘤,基本上都能早期發現。
來源 寧波晚報 記者 程鑫
通訊員 馬蝶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