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文化中,我們經常聽到“道地”一詞,這個詞説的是其生長的地方較為正宗,多是指地區,但是也有一些養生之物不僅僅是生長地區對其有影響,就連周邊的一草一木都對其有影響。
比如有一種植物,此植物不生根而生長,被譽為“獲得桑樹之精氣而生”,能夠滋肝腎、強筋骨、祛風濕,滋養血脈於空虛。
這種植物就是桑寄生,通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是寄生在桑樹上的一種植物,其實這種植物不僅能在桑樹上生長,在其他的植物植物也可以,如槐樹、花椒樹、梧桐樹、吳茱萸樹等樹木。
桑寄生這種植物根據其寄生的植物不同而養生之功不同,甚至長在有毒植物上的也附帶一定的毒性,養生所用的桑寄生都需要嚴格選用生於桑樹者。
早在四大經典之一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桑寄生的使用記錄,並認為它屬於“上品”一類,認為桑寄生的主要特點是“主腰之痛,充肌膚,堅發齒,長眉須”。
後來經過不斷的探索,到了宋朝的時候有一本書叫做《日華子本草》,確定了桑寄生“助筋骨、益血脈”的理論並且被諸多學者認可,直至今日都將桑寄生作為補肝腎、強筋骨、除風濕、養血脈的常用養生之物。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中甚至説它“能滋養血脈於空虛之地”,由此可見桑寄生的滋養之力較強。而就以養生而言,桑寄生的主要益處和搭配應用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解。
一、桑寄生用以養生能夠強筋骨、祛風濕。
桑寄生在五味中有“苦”與“甘”兩個特點,而且在四氣中屬“平”,這個“平”就是不偏於寒夜不偏於熱,其養生的特點是“其力平和,補而不滯”,既可以養血又能滋養肝腎而強壯筋骨,再者還有較強的祛風除濕之力,能舒筋活絡而利關節,尤其適合肝腎不足而筋骨中“風寒濕”等亞健康之人。
桑寄生的這一類的養生的應用最有名也最常用的就是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記載的“獨活寄生”,就是以獨活、杜仲、牛膝加上桑寄生為主,此方法主要應對腰膝筋骨的風濕亞健康。
現代很多方法都是在此基礎上加減而來,比如取桑寄生、獨活、秦艽、當歸這幾味養生之物,使用都是10克,同樣適合於祛除腰膝的風寒濕邪。
而以桑寄生配伍威靈仙、豬骨或羊骨,適合於上肢的風寒濕邪;如果是腳上的筋骨濕邪偏於重,可用桑寄生配伍薏苡仁、木瓜、蒼朮。
二、桑寄生用以養生能夠滋肝腎、養精血。
通常所説的風濕用中醫傳統文化的專有名詞叫做“痹”,痹日久而傷及精血、累及肝腎,如果是精血不足或者肝腎不充也容易出現關節之痹,所以針對肌肉關節的“痹”不僅僅是需要才用祛除風寒濕的方法,還得充盛精血、滋養肝腎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桑寄生被譽為“獲得桑樹之精氣而生”,既能祛除氣血、肌肉、筋骨中的風寒濕邪,又能益血而滋養肝腎,在祛風益血方面比較常用,對精血不足、肝腎不充的關節之痹尤為適宜,特別是上了一定年齡之後的人、肝腎不足的人有腰膝、筋骨的不壯更為適合,常用的方法是用之與杜仲、續斷、懷牛膝為伍,如果以酒為引則更佳。
桑寄生的養生益處不少,主要是圍繞“肝腎”二字,但是在前文中也提到桑寄生是一種植物,養生之功視其宿主而定,如果桑寄生生長在除桑樹外的其它植物上則不適合文中的用法,尤其是如果長在巴豆、烏臼、紅花夾竹桃等植物上的桑寄生切不可以用以養生,因為這些桑寄生會有毒性。
再就是根據桑寄生的特點而定,陰虛火旺的人不適合用之,桑寄生祛除外邪之力有餘但是滋養之力略有不足,所以在實際應用中一般不會單獨用,而是搭配其它適當的養益之物,在各種搭配中常用的計量是以10至30克為宜。
桑寄生這種植物比較特別,很多養生之物是按照生長的地區劃分“道地”,而桑寄生這種寄生植物的養益之功以及優劣主要看其生長的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