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對於很多人來説一定不陌生,是一種以骨礦物質含量低下,骨微結構損壞,骨強度降低,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主要特徵的全身性骨代謝障礙性疾病。
大家普遍認為骨質疏鬆是由於缺乏鈣和維生素D所導致的,但長期、大量使用骨代謝藥物所引起的藥源性骨質疏鬆又有多少人瞭解呢?
有研究數據表明,藥源性骨質疏鬆所佔比列可達到8.6%-17.3%,除了會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外,還會嚴重降低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影響原發疾病的治療效果。那哪些藥物會引起骨質疏鬆呢?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糖皮質激素主要應用於自身免疫性疾病、炎性疾病、皮膚病、惡性腫瘤以及器官移植等,長期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1年以上)的患者骨質疏鬆發生率可達30%-50%。老年人、有骨質疏鬆家族史者、低鈣飲食和維生素D缺乏者更是激素相關的骨質疏鬆高發人羣。如果使用強的松等糖皮質激素類藥物3個月以上建議同時補充鈣和維生素D,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
噻唑烷二酮類藥物
噻唑烷二酮類藥物作為胰島素增敏劑,可明顯改善胰島素抵抗,調節糖代謝紊亂,主要應用於2型糖尿病的治療。吡格列酮、羅格列酮等都是噻唑烷二酮類降糖藥,糖友們對這些名稱也很熟悉。這些藥物藥物引起的骨質疏鬆多見於絕經後女性人羣及伴隨應用利尿劑的男性人羣,可降低腰椎骨和髖骨骨密度,增加骨折風險。因此,建議已患有骨質疏鬆或有過骨質疏鬆骨折的患者,特別是絕經後的女性避免使用噻唑烷二酮類藥物。
甲狀腺素類藥物
甲狀腺素用於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腺腫大、甲狀腺腫瘤切除術後的替代治療,比如甲狀腺結節術後的患者一般都需要服用甲狀腺素類藥物優甲樂(左甲狀腺素鈉片)。這類藥物一旦過量,可以增加骨轉換、抑制骨重吸收而導致骨質疏鬆,增加骨折風險。
質子泵抑制劑
質子泵抑制劑是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反流性食管炎等胃酸分泌異常及相關疾病的一線藥物,常見的有奧美拉唑、雷貝拉唑、泮托拉唑、蘭索拉唑等。這類藥物長期使用後會減少腸鈣的吸收,增加成骨細胞的活性,干擾骨組織本身的吸收重建平衡,破壞骨骼微觀結構,骨骼脆性增高,因而在外力作用下更容易發生骨折,所以建議臨牀在使用質子泵抑制劑時,做好對患者骨折風險的評估,權衡藥物治療的持續性。
抗癲癇藥
常見的抗癲癇藥有苯妥英鈉、苯巴比妥、卡馬西平等,這類藥物都會加快維生素D的分解,減少鈣離子的吸收。長期使用抗癲癇藥會導致低鈣血癥、高鹼性磷酸酶血癥,出現骨質疏鬆或自發性骨折等。因此,對於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的患者,建議在用藥的第3至第4個月開始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
除了藥物因素外,骨質疏鬆也是由多種因素綜合造成的,如缺乏運動、無法獲得足夠的日照、激素水平紊亂等,都會加劇骨質疏鬆的發生。所以大家在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的同時,也要加強户外活動和適當曬太陽,以減少藥源性骨質疏鬆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