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你怎麼還買鹹魚吃?網上説了,鹹魚是致癌物,不能吃!”
“少吃點沒關係,又不是天天吃,沒關係的。”
現在一聽到“致癌”兩個字,大家都恨不得有多遠就離多遠,網上也充斥着各種“食物致癌”的説法,讓人吃飯都不能安心。
難道,致癌物真的一點都不能吃嗎?面對致癌物,我們應該怎麼做?
一、什麼是致癌物,你真的清楚嗎?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才是致癌物。
為了指導人們健康地工作和生活,世界衞生組織發佈《致癌物清單》,並根據致癌程度對它們進行分類。致癌物,是指可以誘發或潛在誘發人類或動物產生腫瘤的物質。從廣義上來説,致癌物是指致癌因素,包括物質、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
根據WHO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分類,致癌物共分為四類,分別是:
一類致癌物(120種),即明確有致癌作用的物質,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對人體致癌作用;
二類A致癌物(81種),即致癌可能性較高的物質:對動物致癌證據充分,對人體致癌證據有限;
二類B致癌物(299種),即致癌可能性較低的物質:對動物致癌證據不充分,對人體致癌證據有限,或者對動物致癌證據充分,對人體致癌證據不足;
三類致癌物(502種),即尚不能分類的可疑致癌物:致癌性可疑,尚無對動物和人體的致癌證據。
人體有數十億個細胞,每個細胞都有一套DNA。細胞分裂時,DNA會進行精細、複雜的複製,這個過程可能會出現突變。這就意味着,DNA複製的頻率越高,發生錯誤的風險就越大,一旦複製出錯,就可能導致癌變。
儘管人體有免疫系統,負責清除突變的細胞,但如果長時間接觸致癌物,DNA的複製錯誤越來越多,再加上免疫力下降,免疫系統就無法清除全部的癌變細胞,最終,這些“漏網之魚”會不受控制地增殖,導致腫瘤。
二、「中式鹹魚」與哪些癌症有關?再來説一説中式鹹魚。
在世界衞生組織發佈的《致癌物清單》中,中式鹹魚屬於一類致癌物,即中式鹹魚對人類的致癌性證據充分。
中式鹹魚之所以會致癌,與它的製作工藝脱不了干係。
鹹魚在醃製的過程中,需要放入大量的鹽,起到脱水和防腐的作用。然而,高濃度的鹽會和蛋白髮生作用,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本身不是致癌物,但它進入胃後,會在胃酸的作用下轉化成N-亞硝基化合物(簡稱亞硝胺)。
N-亞硝基化合物已被證實是強致癌物,與鼻咽癌、食管癌、肝癌等多種癌症的發生風險上升有關。研究發現,食用中式鹹魚的年齡越小、量越多、頻率越高,發生鼻咽癌的風險也越大。
另外,鹹魚還需要晾曬、儲存,放置很長一段時間。如果儲存不當,就可能變質、發黴,滋生大量黃麴黴毒素。黃麴黴毒素也是一類致癌物,與肝癌有密切的關係。
三、到底能不能吃?該怎麼吃?既然中式鹹魚已經明確對人體致癌,那生活中還能吃嗎?實際上,對致癌物不談劑量,只談後果,是不科學的。
不同致癌物的危害程度不一樣,哪怕它們被劃分在同一類別裏,例如中式鹹魚與黃麴黴毒素、苯並芘等都是一類致癌物,但致癌性和毒性不同,尤其是黃麴黴毒素,它不僅致癌性強,還有急性中毒作用,因此一點兒也不要吃。
而且,癌症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鼻咽癌為例,中式鹹魚不是唯一的“元兇”,它還與吸煙、喝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有關。
國家高級營養師陸萍萍表示,不推薦吃鹹魚,但是偶爾吃一點,問題也不大。只要控制吃鹹魚的數量和次數,就可以降低給身體帶來的危害。鹹魚雖然屬於致癌物,但不表示吃了就會得癌症。是否致癌,與攝入量、攝入頻率等有關。
因此,這裏要提醒大家,在吃醃製或熏製食品時注意以下兩點:
1、能少吃就儘量少吃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醃製或熏製類食品含有大量食鹽,日常要儘量少吃,還要限制其他高鹽食物的攝入,例如醬油、醬菜、榨菜等。而且,醃製或熏製類食品在儲存、運輸的過程中也可能產生食品安全問題,長期食用有健康風險。
2、搭配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醃製食物要搭配新鮮蔬果一起吃,比如芥菜、西藍花、苦瓜等蔬菜,以及橙子、獼猴桃、草莓等水果。這些蔬果富含維生素C等抗氧化物質和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醃製食物帶來的損害。
其實,生活中的致癌物無處不在,有時候我們甚至無法避免。因此,我們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將患癌風險降到最低。
#健康2022##謠零零計劃#
參考資料:
[1]雅晶. 中國式鹹魚列入1類致癌物,還能吃嗎[J]. 江蘇衞生保健, 2021(6):1.
[2]劉夏陽. IARC物質致癌風險分類的中文名稱問題及監管建議[J]. 中國食品藥品監管, 2019(1):3.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