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成長環境,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好的家庭會培養出樂觀向上、謙遜有禮、自信自強的孩子。
相反,糟糕的家庭則會讓孩子慢慢變得脾氣差、沒主見,長大後極其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一個孩子能成就哪些特質,將來有着怎樣的性格,家庭起了決定性因素。
一位班主任説出了大實話: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家庭都有這幾個共同點!
01
父母經常吵架
一位網友説:
“從記事起,爸媽就時常吵架,嚴重時,感覺家裏的盤子在飛。
直到長大,都不戀家,想到回家,心裏就莫名的恐懼和緊張。
工作以後,在單位的人際交往關係也比較孤僻自閉,我不敢過多與人交往。”
從心理學上來説,父母常常爭吵,或是對孩子家庭暴力,更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
孩子童年時期的經歷,會成為孩子一生都抹不去的傷痛。
它會形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也有可能讓孩子一直活在自卑和不自信當中。
美國精神分析醫生埃裏克森認為:
“在嬰兒時期,個體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求—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而這一切都是在孩子與父母之間親密互動中所實現的。
當孩子對父母有了信任,自信,和愛的基礎,才能讓孩子更有勇氣探索外面的世界。
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
每個人的生命成長中,沒有比家人更重要的老師,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恩愛。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如果父母相愛,孩子會充滿幸福感。
02
喜歡打擊孩子的家庭
大多數的父母,總是以打擊,批評和否定的方式教育孩子,不曾想,這樣的行為給孩子的才是致命的傷害。
著名主持人董卿,曾在訪談節目中説:
“小時候,我爸爸對我非常非常嚴厲。
不要我照鏡子,不要媽媽給我買新衣服,不能有任何的文體活動,高一到高三,暑假必須去打工。”
這不是她第一次談起自己的往事。
每一次談到童年,就會淚流滿面,她説:
“最害怕的就是吃飯,因為吃飯時,爸爸總會説你這個不對,那個不對。”
她經常是邊吃邊哭。
她一直在父親嚴厲的教育方式中成長,但即使到現在做到央視一姐,也無法扔掉身上自卑的包袱。
她説:
“我要比別人做的都好,才感覺到踏實。”
父母經常給予孩子否定,不僅僅是傷害孩子的自尊,更會讓孩子一直生活在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中。
父母的差評,是給孩子最深的傷害。
在無形中讓孩子認為:“我,真的不行。”
人,最本質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孩子能夠在父母的肯定和鼓勵中充滿力量,擁有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
所以,一定不要做孩子的差評師。
03
總拿“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
曾在《青少年藍皮書》中整理出一項調查,問題是:
“孩子最不喜歡家長説的幾句話。”
在27.5萬人參與中,有一半的選擇是:“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似乎有一種魔力,會出現在教育孩子的各種場合。
曾看過一條新聞:
一個12歲的小女孩,因為不能忍受父母“貶低式教育”,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民警找到後,與她溝通了很久,小女孩才説了第一句話。
聊天中,民警發現女孩特別不自信,她總説自己很差。
事實上,這個女孩成績名列前茅,是一個很優秀的孩子。
但是父母總是用別人來和她作比較,從來看不見她的優秀和努力。
所以,女孩覺得特別傷心。
我們習慣性地對孩子進行敲打,拿他與別人作比較,以此來激勵孩子。
但是,長期被拿來作比較,只能讓孩子喪失自信,產生自卑感。
《中毒父母》中寫道: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
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很多極端行為。
父母總是把孩子拿來與“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潛意識裏告訴孩子:
“你不夠好,你不優秀,你很差。”
長此以往,孩子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容易迷失方向。
父母不妨換一個角度,放大孩子的優點,而縮小缺點,讓孩子在被接納和肯定中,慢慢成長。
丨自信的孩子來自這幾種家庭丨
01
陪伴的家庭
得到父母充分陪伴的孩子,內心有充足的安全感,在面對任何問題時,都有足夠的底氣和勇氣。
他們在一個安全感充足的環境裏,被充分而毫無保留地愛過,所以他們很確定自己值得愛,也自信別人是會真的愛自己。
02
尊重的家庭
彼此尊重,彼此成就,就算深陷困境,也要給予他們最温暖的語言,最堅實的擁抱,最燦爛的微笑。
孩子的感受被接納,想法被尊重、表達被回應,他們能充分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不管做什麼,都始終不會失去對自我的認同和對美好的嚮往。
03
鼓勵的家庭
父母的肯定與鼓勵,是孩子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和力量,是他們快樂的源泉。
在孩子前進時,退後一步,為孩子吶喊、助威、打氣。
在孩子遇到挫折時,上前一步給孩子支持、鼓勵和幫助。
父母為孩子喝彩,孩子也一定會創造出屬於他的奇蹟。
“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優秀人的潛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賦予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文章內容綜合來源於育兒主創團,超級父母等網絡平台,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