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40年來,帕金森病患者有了無創治療新選擇

由 夏侯依絲 發佈於 健康

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 記者 孔天驕)4月11日,是第27個“世界帕金森病日”。《中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第四版)》指出,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羣中帕金森病患病率為1.7%,隨年齡增長,患病率進一步增加,80歲以上超過4%。到2030年,中國帕金森病患者數將達500萬,幾乎佔到全球患者數的一半。

“帕金森病患者,除了藥物治療以及接受開顱或者微創手術治療之外,如今,有些患者也可以選擇接受無創治療,便可迴歸正常生活。”第五屆人民名醫·卓越建樹、上海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中心主任孫伯民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記者,從毀損術、到腦起搏器、再到磁波刀,帕金森病治療進入“無創時代”。

患者手術時全程保持清醒,可與醫生交流,受訪者供圖

40年來,藥物和手術成為帕金森病的主要治療手段

“當我從磁共振治療室裏出來時,手就已經不抖了,能拿杯子喝水、能拿筷子吃飯,恢復到以前正常的工作、生活與社交。”來自上海市的劉霖(化名)患帕金森病三年,除了嚴重手抖,其他症狀在藥物控制下都不是很嚴重。他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記者:“因為工作關係,我需要經常簽字,但手抖症狀嚴重到拿筆就會掉下來的程度,喝水拿不起杯子。於是進行磁波刀無創治療。”

帕金森傳統的治療手段主要集中在藥物和手術兩種。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神經退行性疾病,最常見的三大症狀是“抖”,手抖;“僵”,肌肉僵硬;“慢”,動作遲緩。孫伯民強調,除了常見的症狀外,還需關注一些非運動症狀,如便秘、出汗、嗅覺減退、怕熱等。

帕金森病在藥物治療上主要包括複方左旋多巴製劑、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COMT抑制劑、抗膽鹼能藥物以及金剛烷胺六大類。“然而這些藥物在早期(最初使用的三四年),能很好地控制患者症狀。但四五年後,由於藥物的脱靶效應,藥效會開始下降。”孫伯民提醒。

當藥物無法控制症狀時,就要考慮別的方式干預。孫伯民解釋,“在幾十年前,會做一種射頻毀損手術,是通過射頻熱凝方法把腦內異常興奮的神經核團摧毀,消除症狀。但如果毀損範圍過大或毀損定位不準確,容易造成治療效果不好或併發症,毀損灶過小或不徹底,症狀又很快復發,這種手術治療在很多三甲醫院已經淘汰了。”

可喜的是,上世紀90年代,全世界範圍內逐漸開始使用微創的方法:腦起搏器,腦深層刺激手術(DBS),“相較於傳統毀損手術,它不是永久性破壞,可因人而異的進行調節,安全性要大很多。然而DBS手術適用於帕金森病晚期且無痴呆症的患者,對於一些年齡過高且有基礎疾病的患者而言,不能很好地使用。”

告別震顫症狀,腦部治療進入“無創時代”

兩年前,中國帕金森治療進入無創時代。

“磁共振引導聚焦超聲”腦部治療系統(腦部“磁波刀”),於2021年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用於臨牀治療藥物難治性特發性震顫以及以震顫為主的帕金森病。“磁波刀治療不開刀,不需要用麻藥,是無創治療,它結合磁共振的實時成像、實時測温,腦部‘磁波刀’通過聚焦超聲,可以發射1000多束超聲波,精準聚焦消融腦部治療靶點。它的安全性提高,大多數病人治療當天就可以回家,相當於門診治療。”孫伯民介紹。

劉霖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記者:“我服用的藥物其他症狀控制非常好,就控制不我的手抖。”劉霖就進行磁波刀治療。孫伯民分析,這位患者只有一側症狀,基本上就徹底解決問題。與腦起搏器相比,磁波刀只能一次一次的做,不能兩邊同時做,如果是雙側症狀,就需要分開兩次治療,兩次治療間隔要6個月以上。手術以後,患者震顫會控制得非常好,但其他症狀仍需服用藥物進行控制。

然而,孫伯民提醒,對於80歲以上以及有基礎疾病不適合麻醉,不適合腦起搏器的患者,一些症狀很嚴重,但需要手術干預卻不敢做手術的患者,磁波刀就比較適合。

已有藥物、腦起搏器、聚焦超聲可以維持患者的正常的運動機能,患者身體機能能夠繼續保持較好的狀態。“但是,無論是傳統毀損術,還是腦起搏器及最新的聚焦超聲,都只能從症狀層面上控制症狀、緩解症狀、改善症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但並不能真正意義上延緩疾病的發展,不能根治疾病。”孫伯民表示,未來,我們寄希望於幹細胞、基因治療等技術,目前這些治療有些只是停留在動物實驗層面,但將來在這方面可能會有很大的進步。

有些只是停留在動物實驗層面,但將來在這方面可能會有很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