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飲食有不同的營養價值,但是現在往往有很多人都相信一些很受歡迎的關於營養的傳言,例如説到補鈣就想到牛奶,説到無蔗糖食品含糖量必然低等等。今天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這些日常營養知識。
芋頭薯類其含鉀量遠超香蕉
芋頭中所含的鉀,比香蕉多50%左右。事實上,所有薯類都是鉀元素的絕佳來源。只要把一碗大米飯換成同樣澱粉含量的土豆,攝入的鉀就能增加10倍!排尿量較大的人,如糖尿病人、腎結石病人、痛風病人、高血壓病人等,以及吃鹹味太重的人,很容易損失過多的鉀,吃薯類替代主食實在是個好主意。
維生素c不止藏在水果裏
一般都認為番茄是蔬菜中的維生素c佼佼者,其實,土豆中所含的維生素c比番茄還多!不僅土豆,甘薯、芋頭、山藥等薯類食品都含有不少維生素c。各種綠葉蔬菜當中所含的維生素c,基本上都超過番茄。
“無蔗糖”食品含糖量必然低
宣稱不加糖的黑芝麻糊、不加糖蔬菜營養麥片、不加糖沙琪瑪、不添加蔗糖的蛋糕……市面上主打“無糖”、“低糖”的食品數量不少。翻閲營養標籤,除了“1+4”內容外,不少食品上並沒有標註具體的含糖量。
儘管通則並沒有強制要求標示食品中的糖分,但即使宣稱“不含蔗糖”的食品也未必真正低糖。據專家介紹,市面上部分宣稱食品“不含蔗糖”,但如果研究其配料表就能發現,這些產品中有的添加了麥芽糖漿或者麥芽糊精,有的產品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這個時候儘管食品中沒有蔗糖,實際糖分的含量可能比含蔗糖的食品還要高。
日常營養搭配有哪些誤區
誤區一:吃得越多越營養
提醒:加餐也要適時適量
選擇粗麥餅乾、水果、奶等健康食品,避免高脂肪高能量食品;其次,在兩次正餐中間補充,避免於正餐前1小時內及睡前進食;再次,加餐以不影響正餐攝入為前提。很多人認為吃得越多,越容易滿足各種營養素的需要,殊不知肥胖、脂肪肝等問題已日益年輕化。零食是影響孩子健康的雙刃劍,適當、適時、適量的零食可以補充正餐的攝入不足。
誤區二:“牛奶+雞蛋”是最佳早餐
提醒:缺少穀物能力不足
搭配牛奶或豆漿、雞蛋或瘦肉等含豐富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可以使食物在胃裏停留較久,使上午精力充沛。1份理想的早餐穀類食物是必不可少的。穀類食物在人體內能很快轉化為葡萄糖,因此早餐必須含有包子、花捲、麪條、麥片等主食,才能保證上午學習時大腦活動所需的能量。
誤區三:喝湯代替吃肉
提醒:肉中的蛋白質不會跑到湯裏
有些人不愛吃肉,就把肉熬成湯,認為肉的精華都在湯裏,喝湯可以代替吃肉。其實肉湯的鮮味,只是肉類中的一些含氮浸出物溶於湯中,但肉類大部分蛋白質仍留在肉裏。
誤區四:勞累費腦時要多吃肉進補
提醒:碳水化合物的需求量大於蛋白質
上班族勞累了一週,也喜歡大開葷戒犒勞自己。其實肉類的營養價值主要在於提供優質蛋白質,是每天必不可少的營養素,但是需要量遠不及碳水化合物多。現在孩子學習壓力重,家長每天大魚大肉伺候。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主要來源,足夠的能量才能提高蛋白質在體內的利用率。相反,若蛋白質代謝不完全,會使血液內積聚更多的有毒廢物,使人感覺噁心、疲勞,反而不利於學習工作。
誤區五:盲目補充保健品
提醒:合理膳食最重要
保健品不能代替合理膳食。在合理膳食基礎上,可適當補充需要量大而又普遍攝入不足的營養素,例如鈣、鐵、維生素c、b族維生素等。但保健品的補充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針對缺乏的營養素合理地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