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於運動。運動,是養生保健的法寶之一。 但運動必須要掌握好尺度,並非時間越長越好,強度越大越好。這個尺度應如何把握?藥王孫思邈有句名言:“道家養生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鍾葵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鍾葵(翻拍)
“小勞”原理如“流水不腐”
“小勞”就是強度較小的運動,“常欲小勞”就是經常運動,喜歡運動,養成喜歡運動的習慣。 但要記住,不管做什麼運動,“大疲”及“強所不能堪”均不可取。鍛鍊到大汗淋漓、筋疲力盡,已經是“大勞”了。咬着牙挑戰自己身體承受力的極限,只會傷身。
“常欲小勞”的養生原理,孫思邈沒有明言,只用了一個比喻。説它的原理和“流水不腐,户樞不蠹”一樣,都是因為運動的緣故。
實際上,這種養生方法是源於古人對人體生理、病理的科學認識。《呂氏春秋·達鬱》説:“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藏(髒)、六府(腑),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氣欲其行也。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由生矣。” 這段話説明,健康的人體,是肌膚細密,筋骨堅固,心志安和,血脈、精氣暢流周身,運行不止。一旦氣血不暢通,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產生,因此保持氣血暢通是養生防病的主要目標。
那麼,如何才能保持氣血暢通?唯有“形動”才能使氣血流暢。但“形動”並不是無節制的運動,因為過度的運動將使人的氣血消耗太多,造成所謂“五勞”“六極”。故《黃帝內經》提出“形勞而不倦”的運動尺度。
“沾濡汗出”是為尺度 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進一步將這個尺度細化。他強調運動不可過量,他對弟子吳普説:“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體輕便,腹中欲食。” 華佗認為,當運動到了“沾濡汗出”(衣服微濕)時,就應停止,接着塗上爽身粉,身體便覺得輕鬆便捷,腹中想吃東西了。 而孫思邈的“小勞養生法”,正是建立在前人的認識和經驗上,此外,他也明確提出鍛鍊應以“汗出為度”。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説:“養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視、久聽。蓋以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立傷骨,久坐傷肉,久行傷筋也。”指出步行也要適度,以免“久行傷筋”。 孫思邈還在書中詳細記載了許多“小勞養生法”。如按摩法中的摩面、摩腹、摩耳、叩齒、鳴鼓、松腰等。導引法中的老子導引法、華佗五禽戲等。吐納行氣法中的調氣法、胎息法等。形成了“小勞養生法”比較完整的體系,對後世運動養生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小勞”使孫思邈充滿了活力。據《唐書》記載,孫思邈年近百歲時仍“視聽不衰”。得益於“小勞養生法”,孫思邈成為古代最長壽的名醫之一。
“小勞養生法”踐行者陸游:故故小勞君會否?
長壽詩人陸游,是孫思邈“小勞養生法”的踐行者,他在《書意》詩中寫道:“整書拂幾當閒嬉,時取曾孫竹馬騎。故故小勞君會否?户樞流水即吾師。”
陸游閒時整理一下書籍,打掃一下几案,有時還童心大發拿曾孫的竹馬來騎。不要以為他是沒事找事做,其實他是在鍛鍊身體。 孫思邈的“小勞養生法”,運動方式靈活,體能消耗少,技術要求低,經濟負擔小,隨便做做也可收到一定的健身效果,只要持之以恆,對健康大有裨益。 而且這種方法與近年流行的“輕體育”“愉快運動”有異曲同工之妙。現在很多人喜歡步行鍛鍊,而步行也應遵循“小勞”的原則,要“量力而行”,微微出汗即可,切勿“大勞”。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