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新鮮的散發着濃郁香氣的艾草,現在簡直成了端午節的標配。
每年的端午節前一段時間,超市裏、集市上、街頭、路邊,都可以看到捆成一小把一小把的艾草在售賣。
晚飯後出去散步,看見路邊還有賣艾草的,我也就順手買了一把。其實,家人前兩天已經買過幾把艾草了,可是我喜歡艾草散發的味道。新鮮的艾草放在客廳、書房、卧室裏,整個家裏就漫溢着艾草新鮮的芳香,而且,那種美好的艾葉香能讓人一晚上都睡得香甜。
買完艾草,看着艾草的葉子和前幾天買的不一樣,於是,順便還和賣艾草的老太太聊了幾句,老太太説她賣的這是小葉艾,是親戚家地裏長的,小葉艾的藥用價值比大葉艾要更高一些。
回到家裏,把剛買來的艾草和原來的艾草對比了一下,果然在外形上有着特別明顯的區別。前兩天買的是大葉艾。
艾草有大葉艾和小葉艾之分,顧名思義,大葉艾的葉子比較寬大,小葉艾的葉子比較小,細長。此外,大葉艾的艾葉厚,葉子上絨毛多,艾絨纖維粗,產量高,艾灸時,氣味芬芳,火力柔和。小葉艾,葉小而薄,產量低,艾灸時,煙大火烈。大葉艾的香味比小葉艾的香味要濃郁。大葉艾草的花朵為紅色,小葉艾草的花朵為淡黃色或黃綠色,形似野菊花。小葉艾草就是我們通常説的矮蒿、野艾。
大葉艾草,莖長、葉子寬大;小葉艾草,莖短,葉子細長。當然,艾草的個頭還和生長的地方有關,前幾天去南部山區玩,在一個小山上,我還折了幾棵小葉艾草,都是野生的,個頭很小。而我買回來的這把小葉艾草,足有一米多高呢,比家裏的大葉艾草還要高一大截。一般來説,種植的艾草比野生的艾草要高大一些。
艾草是“蒿”這一大家族中的一種,屬於菊科,蒿屬,艾草種,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艾草的別名也相當多,有蕭茅、冰台、遏草、香艾、艾蒿、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
蒿這一家族的植物們有一個比較讓人喜歡的共同的特性,氣味芳香四溢,無論是葉子,還是莖稈,都有着濃郁的芳香。艾蒿是這樣,餐桌上經常吃的人工種植的蔬菜——茼蒿、蔞蒿是這樣,野生的白蒿、青蒿等,也都是氣味芳香。
“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着,不説話,就十分美好”。顧城的這些詩句,讀起來總是感覺親切而美好。一棵棵青葱的艾草,因為端午節插艾的習俗,被很多人熟悉。艾草開的花和結的果,很多人可能就不熟悉了。艾草的花和果也確實不怎麼引人注目,艾草的花為頭狀花序,花朵兒小而多,排成狹長總狀花叢,艾草的花蕾是白色的,尖上一抹粉紫色,看上去倒是很可人,綻開的艾草花朵是紫色的,小而秀美。艾草的花果期一般在7月到10月間。
艾草當然也是可以食用的。説起來,艾草也是一種原生態的綠色菜蔬呢!在艾草還青葱年少的時候,把它們一棵棵從山野的地上採挖回家,清水裏洗乾淨,就可以製作成多種富有特色的美食了,像青團、艾米果、艾餈等。
在我國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餈粑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人們稱為“艾餈”。做艾餈,人們一般會用清明前後枝葉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裏面包上花生碎、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將它們放進籠屜裏蒸熟,就可以美美地享用了。
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採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當作蔬菜食用,是餐桌上受人歡迎的一種氣味芳香的野菜呢!
每年的立春時分,贛州客家人有采集艾草做成艾米果的習俗。艾米果的形狀與北方人喜歡吃的餃子有點兒相似,但個頭比餃子更大,艾米果內有餡,咬一口,美味可口,艾草的清香滿齒頰。艾米果可以當主食食用,也可以當作美味的茶點。在少兒文學羣裏,我還看到一位文友自己親手製作的艾米果照片,看起來清清爽爽、綠意盈盈,一副很好吃的樣子,單是看着照片就讓做為吃貨的我饞涎欲滴了。
青團是江南地區清明時節的傳統特色小吃。青團和艾米果的做法也是大同小異,它們的外形明顯不同,做好的青團也是看起來清清爽爽、綠意盈盈,吃起來不甜不膩,還有着清淡卻悠長的艾草香氣。
艾餈、艾米果、青團……它們在我這個北方人的心裏,都是人間美好的食物。在南方人的心裏,它們更是家鄉的味道,是夾纏着媽媽的愛的味道,是舌尖上的美好童年,是吃一次就足以讓人回味一生的食物。
艾葉還可以用來製作成“艾葉茶”飲用,煮粥的時候放些鮮嫩的艾葉,就可煮成彌散着艾草清香的“艾葉粥”了。
説實話,我有時挺羨慕在南方長大的人,覺得南方人的心思是細密的,對於生活,南方人的日子是細緻的,也許是因為南方氣候和暖,水草豐美,不少南方朋友的童年時代有很多關於吃食的美好記憶,不像我們北方人。我覺得北方人的日子是粗枝大葉的,是粗糙簡陋的,這裏面有貧窮的因素在裏面,也有濃郁的地域因素在裏面。
在我兒時的印象裏,艾草是和端午節緊密相連的。但是,小時候過端午節,好像只是在口頭上過的,記得一到快過節了,我那年老的祖母就會念叨着:五月端午快到了,五月端午快到了。祖母不識字,但是居然也知道屈原的故事,於是就給我和妹妹講一點屈原的故事,還有吃粽子、喝雄黃酒等的風俗。整個童年時期,我們家沒有在各個門口插過艾草,也沒有吃過粽子,更沒有喝過雄黃酒。只有祖母關於端午節的唸叨和故事。
壹點號雨蘭詩文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