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藥材當菜種,收上來當藥管”

“中藥道地性是中醫藥理論的精髓,反映了中醫對藥物及其與自然關係的認識,承載着古人對中藥材質量的認識和控制模式。”在推進河北中藥材產業發展過程中,河北省中醫藥科學院院長裴林認為,必須大力推進道地藥材的規範化和規模化發展,堅持在適宜產區規範化種植,避免非適宜產區盲目擴種。

不過多年以來,中醫藥被當作農產品管理,導致在栽培上缺乏符合中藥特色要求的種植,“農藥殘留指標”等被當作種植質量監管重點,而藥材有效成分、種植條件等因素被忽略。“中藥材栽培當菜種,收上來當藥管”的情況一直存在。

“中藥材生產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且多為多年生宿根植物,同一藥用植物重茬連作,會導致中藥材發病率劇增。”河北農業大學農學院中藥材科學系楊太新教授介紹,為克服連作引起的土壤養分失衡及病蟲害頻發問題,一些農户在生產過程中使用化肥農藥,致使中藥材的農殘和重金屬含量超標。

“嚴格農藥、化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使用管理,分區域、分品種完善中藥材農藥殘留、重金屬限量標準。”對於中藥生產過程中的農藥、重金屬殘留等,《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給出了明確的規定。

在楊太新看來,《意見》非常有針對性,有些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數值嚴重影響了藥材的道地性。

他表示,目前我國中藥材大多采用農產品種植模式,藥材收購時又執行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標準,只檢測很少的農殘等指標。

重產量而輕質量,種植過程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以及生長調節劑等做法,會造成中藥材質量和安全下降。比如大黃,野生生長需5至10年甚至更長,而人工種植時大量使用化肥,使大黃迅速生長,不到年限在產量上就能滿足採收,但藥效卻大大降低。

讓道地藥材真正地道,標準引領格外重要。

“據中國科學院和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分析測定,‘巨花一號’含有16種氨基酸和鐵、鉀、鋅、鎂等17種礦物質,藥用價值極高。”鉅鹿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説,為了進一步提升供給質量,該縣聯合省農林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中心,制訂建立了“無公害金銀花田間生產技術規程”省級標準,正在與北京中醫藥大學等合作,推進金銀花種質資源圃和金銀花全過程管理標準體系建設。

鉅鹿縣南任莊村金銀花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是該縣40多個金銀花標準化種植基地中的一個。該基地的負責人説,去年,基地種了100多畝金銀花,全部採取“六統一”生產模式。基地還建有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可追溯監控系統、倉儲加工房、管理房等,能夠實現產品可追溯。

而在全省層面,從2016年開始,河北省研究開發省級中藥材質量追溯平台,目前已基本實現數據監控、產銷對接、倉儲配送、產品賦碼交易、農資金融服務、在線技術指導等功能,已完成與22個3萬畝以上的中藥材大縣對接,2375個種植基地入駐平台,涵蓋204個品種,基地賦追溯碼數量達12.24萬個。(河北日報記者袁偉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85 字。

轉載請註明: 不能“把藥材當菜種,收上來當藥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