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自律,能做到這些就會變得很容易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是不斷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一個人如果沒有好的自律性,將來不僅無法過上更好的生活,還有可能會給美好前途埋下諸多障礙的隱患。
孩子自律的前提就是能夠抵抗誘惑,比如説學習的時候不會走神,不會總想着玩。聽課的時候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等等。
想要讓他們變得更自律,家長可以利用孩子的競爭心態,尤其是年紀越小的孩子越不願意輸,他們都希望自己能爭第一。父母可以讓孩子知道通過剋制能夠得到更好的結果,他們也就更加願意嘗試用自律的方式去贏得競爭,從而形成更好的內驅力,積極的行動。
除了自制力差,孩子面對誘惑無法抵抗與他們虛榮心強也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什麼都想要嘗試,什麼都想要知道,甚至在各方面都要勝過別人,於是就會難以抵抗信息或者物質的誘惑。
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如果孩子不能學會抵抗,反而隨波逐流,那麼對他們將來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會有一定的影響。家長不能縱容孩子對誘惑毫無免疫力,要儘可能的在他們小的時候就規範思想和言行,從而讓孩子能夠自我控制。
其實小孩子之間的攀比心態不能只怪他們不懂事,自律差更不能全部歸結於孩子年紀小,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和説話的語氣全都是模仿大人而形成的。
可能一開始他們意識不到自己説了什麼,但等到已經成為下意識的習慣時,想要改正也會很困難了。
自律的父母一定能夠養出可以抵抗誘惑的孩子,而父母如果愛攀比,不懂得節制,孩子將來長大了也就變得很容易大手大腳,不懂剋制。
孩子年紀小,正是引導他們對事物做出客觀評價的好時機,家長要趁着這個時候積極的對他們做出引導,從而讓孩子能夠有更好的價值觀,從而更懂得節制和自律。
1. 區分想要和需要不管是東西還是行為,家長要讓孩子正確的區分是想要還是需要,很多時候做一件事未必是當下需要必須要做的,而是自己心裏想要做。
就拿吃零食這件事來説,零食並不是正餐,尤其是已經在吃飽了的情況下,想要吃巧克力,想要喝可樂,這都不是需要,如果能夠準確的明白自己內心所想,就能更好的控制自己。
學習也是如此,想要走神,想要東摸摸西看看,而眼下需要做的應該是聚精會神。要讓孩子多做需要的事情,少做想要的事情,自律性就會逐漸建立起來。
在孩子要求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可以先問問他們,這是需要的還是想要的,讓孩子自己學會區分這是合理要求還是額外需求,從而引導他們更加懂得控制自己。
年紀小的孩子往往攀比和虛榮心都很強,他們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打擾,家長在面對他們要求的時候,也可以想一想這是需要的還是想要的,有助於自己更好的區分孩子的要求從而更好的教育他們。
2. 對孩子過分要求採取冷處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講道理的,當他們提出不合理要求家長不能滿足的時候,孩子就會採取更加激烈的方式以求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個時候家長沒有必要和他們講道理,因為講了也沒用,就要採取冷處理的態度去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
自律的人一般都是冷靜的,孩子當然不會冷靜的思考,家長就可以人為的為他們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從而促使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
在孩子情緒激烈的時候除了冷處理之外的其他手段,其實都不太適合當下的情況,家長嚴厲指責和批評不僅沒有辦法讓孩子冷靜下來,反而會升起更加抵抗的情緒,從而讓親子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緊張。
孩子的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快,家長置之不理反而能夠讓他們的情緒馬上過去,如果非要趁着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和他們爭出個你對我錯,是沒有意義的。
這個時候尤其不要做的就是敷衍,比如嘴上答應孩子,然後反悔。父母的誠信會在孩子心裏降低,不利於今後的教育,不行就是不行,沒有必要一開始騙他們可以,然後又反悔。
孩子如果從小就能學會言出必行,不反悔不敷衍,對於他們將來建立自律也會打下很好的基礎,畢竟自律這件事就是説一不二不能隨便動搖的。
3. 樹立規則先要他律才能自律,對於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最好的培養方式還是要從樹立規則開始,從小父母就要讓孩子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無規矩不成方圓,做什麼事都有底線和邊界。
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都有最基本的規則需要遵守,這樣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才能夠學會剋制。
要讓孩子知道自由需要的是界限的控制,從小立規矩的好處就是家長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獎勵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從而更好的激發他們做事情的動力。
自律要先從抵抗誘惑開始,而則是孩子要從父母的教育中逐漸領悟的道理,家長的以身作則和嚴格執行,能讓孩子明白自律的可貴,從而將來能更好的學會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