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要把他打哭了,打贏了,爸爸回來就獎勵你!”

你家孩子如果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你會怎麼辦?

這是很多父母最擔心的事情,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畢竟這是發生在學校,而且是孩子之間,似乎很難杜絕類似的事情發生。大家也無需上綱上線,因為孩子被欺負,不一定就是遭受了校園暴力,或許只是同學之間的矛盾。

但是,如果每次都是因為自家孩子不敢還手而吃虧,作為家長你會怎麼做?

“你只要把他打哭了,打贏了,爸爸回來就獎勵你!”

網上有一段視頻,是兒子被欺負後,爸爸説的一段話:

爸爸先是很生氣地問兒子:“你行不行?敢不敢打他?”然後,爸爸讓兒子打自己。兒子“使勁”往爸爸臉上打了三巴掌(實際上很輕),從兒子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很恐懼。

“你只要把他打哭了,打贏了,爸爸回來就獎勵你!”

他恐懼的,是爸爸非常生氣地問自己敢不敢打,問自己學會了沒有,記住了沒有。此刻,他看到的爸爸,不是平時温柔和藹時的樣子,而是一副橫眉怒目的樣子,他一定很害怕。

“你只要把他打哭了,打贏了,爸爸回來就獎勵你!”

然後,爸爸又説:“如果下次我再聽説,他可以打你,你要不打他,爸爸回來肯定發脾氣。”

兒子此刻肯定會想不通,為什麼我被人欺負了,爸爸會如此生氣,不但沒有安慰我,還把我教訓了一頓?因為他只是個孩子,還想不到更高層次的東西,他只會認為爸爸教訓自己,是因為自己被欺負了。

最後爸爸説了這樣一句話:“你只要把他打哭了,打贏了,爸爸回來就獎勵你!”

“你只要把他打哭了,打贏了,爸爸回來就獎勵你!”

爸爸説這句話的意思,是為了鼓勵兒子,讓他被欺負的時候勇敢還手。但是,兒子得到的信息,則是:只要我把對方打哭了,打贏了,爸爸就會很高興,就會給我獎勵。

這種教育方法對嗎?

我的觀點是:不對!認為“對”的人,一定是成年人,而且大概率是父母,因為只有成年人會理解成年人的想法,孩子是不能理解的。就比如説,成年人認為一天吃太多的零食,會影響健康,而孩子卻不能理解一樣。孩子只能看懂表象,無法理解深層含義。

這位爸爸的教育方法,給孩子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孩子下次如果再被欺負,一定不敢告訴爸爸,因為他害怕爸爸會生氣,會指責自己不敢還手,會罵自己懦弱無能。

“你只要把他打哭了,打贏了,爸爸回來就獎勵你!”

因為,善良老實的孩子是永遠不會還手的,怎麼教都沒有用,這樣説只會讓孩子有心理壓力。孩子本來只害怕被同學欺負,現在變成了既害怕被同學欺負,又害怕被欺負後背爸爸知道。

而爸爸這句:你只要把他打哭了,打贏了,爸爸回來就獎勵你!很可能會讓孩子走向極端。

老實人被逼急了,很容易用極端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之前就有過這樣的案例,青島一名小學生,因為性格內向,不會交朋友,而且人又老實巴交,所以經常被班裏身高體壯的同學欺負。

之後的好幾年,他都一直忍氣吞聲,不敢反抗。終於有一天,他再也忍無可忍,拿起了一把彈簧刀,把欺負他的同學給捅了。被捅的同學最終去世,而這一捅,給他換來了10年牢獄生活。

“你只要把他打哭了,打贏了,爸爸回來就獎勵你!”

孩子如果本身的性格是靦腆、軟弱的,你再怎麼逼他也是沒有用的,輕則給孩子增添一份心理壓力,重則把孩子推向極端。

如果這個孩子確實聽了爸爸的話,下次直接發狠,把對方給打哭了,打傷了,爸爸真的要給獎勵嗎?如果給,你就助長了孩子暴力的傾向,如果不給,那你説話就不算數,以後在孩子心裏就沒有了威信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這樣的:

先安慰孩子,允許孩子哭出來,把情緒發泄出來。然後詢問孩子原因,分析這件事情到底是偶然的,而是經常性的。如果是偶然的,那麼父母不需要上綱上線,這也不算校園暴力,孩子以後還會遇到更多類似的事情,經歷幾次也是沒有問題的。

“你只要把他打哭了,打贏了,爸爸回來就獎勵你!”

如果是經常性的,那就要注意了,説明對方已經存在校園暴力的可能。這個時候,你作為家長,需要替孩子出面去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教孩子打回去。凡是那些不敢(不肯)替孩子出面,在家裏逼孩子“打回去”的家長,基本上都是自己很“弱”。

家長替孩子出面,並不一定非要得到一個什麼處理結果,而是要讓同學和老師都知道一件事,那就是:誰欺負我家孩子,我是會找上門的。

只需這麼做一次,你家孩子以後就不太容易被別人欺負,不信你就試試!

關注“”,有任何母嬰育兒方面的問題,都可以發私信給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48 字。

轉載請註明: “你只要把他打哭了,打贏了,爸爸回來就獎勵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