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父母人生的主線任務之一。
如何管教好孩子是每個父母都要面對的一個難題,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也應該遵守不同的教育方式。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千萬種,但是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卻需要父母自己去慢慢探索。
張先生有個6歲的兒子,從小就特別淘氣,經常闖禍。
而且最讓張先生覺得無奈的是,自己和妻子説的話6歲的兒子完全不聽,軟硬不吃。
6歲的孩子只聽爺爺奶奶的話,而老人又有隔輩親觀念,所以每次夫妻兩人想要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會受到家中老人的阻攔。
一次張先生剛回到家,就看到兒子將家裏弄得亂七八糟的,張先生忍不住想要説孩子兩句,但是剛張口,就聽到兒子對自己大喊:別管我。
勞累了一天的張先生聽了這句話更來氣了。直接像拎雞崽子一樣拎起兒子,狠狠地在兒子屁股上踹了幾腳。
被爸爸狠踹了幾腳後的孩子,哭着跑到爺爺奶奶家,好幾天都不願意回家。
其實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這類情況,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帶娃的父母,都覺得自己很難管教好孩子。
其實孩子難管教其實是因為父母沒有打好感情基礎,畢竟教育孩子也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和孩子沒有感情基礎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幾乎就相當於是一個“陌生人”,所以“陌生人”管好孩子,孩子自然不高興。
如何管教孩子?謹記李玫瑾教授的教育法一:3歲“施恩”
父母對孩子的恩情最大的3年,就是孩子剛出生的頭3年。
這3年是孩子接觸這個世界的適應期。簡而言之,這3年,誰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更密切,孩子的教育權就掌握在這個人手中。
3歲前是孩子的最好的心理建設期,是建立親子關係的最好時期。
父母可以窮3年,但是這3年貧苦生活卻可以換來一個樂觀,開朗,自信,又依賴父母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提出:孩子3歲前是最需要呵護,最需要父愛母愛的時候,父母要抓緊時間和孩子培養感情。
父母管教孩子的基礎是孩子願意被管教,只有孩子意識到父母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為自己好的時候,孩子才會心甘情願被馴化。
不是任何人頂着父母的頭銜就有教育孩子的權利。
二:6歲立威
李玫瑾教授認為:6歲的時候是父母給孩子立威信的時期,因為孩子6歲前,父母説的話,孩子還可以聽進去。
但是孩子6歲以後,父母的話孩子全當成耳旁風。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孩子6歲前樹立自己的威信,讓孩子有最基本的長幼尊卑觀念。
三:12歲樹立價值觀
等到孩子12歲的時候,孩子的價值觀也應該被樹立起來了,12歲的孩子做任何事情也應該有自己的考量。
12歲的孩子雖然是個孩子,但是父母卻不能將孩子看作一個小孩子。
父母在教育12歲的孩子時,要讓孩子懂得守規矩,要讓孩子有責任心,要讓孩子知道有可為有可不為。
父母養育孩子12年,父母的三觀時刻都在影響着孩子,所以父母想要孩子成長得更優秀,就要給孩子做個好的示範。
教育孩子沒有金規玉律,但是父母對孩子大方向的引導卻應該一致有很多父母都認為像李玫瑾,尹建莉等專家的話一點不切實際,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個性和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
但是無論是李玫瑾教授還是尹建莉老師的育兒理論,都有可取之處。
這兩位專家都是從共性角度去和家長探討育兒理論。而不是針對某個孩子。
畢竟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教育孩子時父母更不能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照搬別人的教育理論。
但是父母對孩子的引導方向卻應該是相同的。作為父母都要引導孩子去成為一個樂觀開朗充滿正能量又有價值的一個人。
所以父母不能心存僥倖地去硬套別人的育兒理論。而應該結合自家孩子的情況,做出一些適量的改動。
教育孩子是最辛苦的一件事,父母要一直有一個“半杯”心態,
父母要將教育孩子作為一門功課去進修,和孩子共同成長,而不是父母仗着自己的身份直接代替孩子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