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的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説過:“孩子愛哭以及不愛哭,往往與家長的反應有關。”從她的結論裏可以知道,雖然哭是孩子表達在未掌握正確的表達方式前最直接的表現,但在成長的過程中,演變出愛哭及憋着不哭的孩子,主要還是因為家長面對孩子哭的時候是如何處理。
閨蜜柳柳一直都是我們公認的“愛哭鬼”,從小就是情緒起伏比較大的孩子。不管是考了第一名還是和我們吵架了,柳柳都會激動的流下眼淚。平常聚會時,柳柳説起作為老師,面對班裏十分調皮的孩子,她時常被氣得躲在辦公室裏偷哭。“我是真的沒辦法控制自己,一生氣就忍不住流淚”,柳柳説起現在雖然已經27歲,也依然保持着小時候一生氣就愛哭的習慣。
不過,因為柳柳比較能理解學生們的情緒,經常一眼就能看出哪個學生情緒低落,所以能及時開解,學生也願意跟她傾訴。所以柳柳現在是學校裏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由她管理的班級,學生們整體都是比較積極向上的,學校領導對於柳柳也非常看重。
其實,想必大家都發現了,生活中不少高情商的人反而比較愛哭。如知名主持人何炅,在他主持的綜藝節目裏,總能看到他在嘉賓們説到一些感人的經歷或者故事時,情不自禁便潸然淚下。
此前美國著名心理學家SusanDavid就曾説過,愛哭的孩子往往能有更強的情緒感知能力,情商比較高,而對於一直隱忍不哭的孩子,情商比較低,情緒感知能力也比較差。而孩子是否是愛哭的孩子或者憋着不哭的孩子,隨着年齡的增長,區別越來越大。
一言不合就哭的孩子,和憋着不哭的孩子,長大區別體現在三大方面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長期強忍着不流淚的人,心理疾病發生率會高出幾倍。而精神疾病人羣裏,強忍悲傷的患者佔據35%以上。畢竟,哭是我們的本能,適當的哭泣往往能釋放內心的負能量與負面情緒。
若孩子從小就一直被教育“流血不流淚”的理念,無法釋放、調節負面情緒,長期壓抑之下,對心理健康不利的情況下,自我調節能力也會比較差。反之,對於愛哭的孩子,能及時宣泄負面情緒,懂得如何進行自我調節,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益的。正如著名的心理學家佛洛依德所説:“對於擅長釋放、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是非常健康、強大的。”
愛哭與憋着不哭的孩子在情緒感知能力上也有極大的差距。對於愛哭的孩子,他們能夠很容易感受到別人的情緒波動,感同身受,繼而擁有高情商與比較強的社交能力。這一點,對於習慣憋着不哭的孩子來説,他們對於自己的情緒都是強力控制,情緒一直保持着波動不大的狀態,自然很難對別人感同身受,瞭解他人的情緒波動,情緒感知能力比較弱。
最後還有一方面的區別,那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可能很多人都誤以為所有愛哭的人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才會很容易就哭泣。殊不知,許多愛哭的人往往通過這種宣泄的途徑,將內心承受的壓力、挫折進行釋放、調節之後,反而能承受各種挫折。
對於有些遇到挫折、壓力時強忍不哭的人,反而因為沒有找到宣泄的途徑與方法,內心極度壓抑之下,很容易便心理崩潰了。
雖然通過上文可以看出,愛哭的孩子在一定方面比憋着不哭的孩子存在一定的優勢,但凡事過猶不及,不是孩子面對所有事情時都能隨意哭泣,或者是以哭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家長們應學會視情況而定,不可一刀切。
何種情況下,孩子大哭,家長要及時制止?
對於還不善表達的孩子來説,他們很可能習慣使用哭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對於這種帶有目的性的哭泣,尤其是為了達到不合理的要求的哭鬧,家長應當及時制止,並進行教導。以免因為家長的妥協與容忍令孩子養成哭鬧撒潑的習慣。同時,家長也可以通過制止的過程教會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要求的方式,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不分場合的大哭,這種行為是家長必須制止的。相信沒有人會喜歡在公共場合大哭大鬧的“熊孩子”,以及社會中不顧及旁人感受便大聲哭泣釋放自己的情緒的人。為了避免孩子成為這些影響個人形象、工作、社交的不分場合大哭的人,家長們一定要從小教育孩子,可以通過哭泣來宣泄自己的情緒,但要在適宜的空間,不要影響他人。
孩子通過哭泣來宣泄、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這並非一件壞事。家長不應教導孩子要過分堅強,還有所謂的“男子漢可以流血,不能流淚”的理念。而是要教導孩子掌握哭泣的場合、方式,提高孩子的情商、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社交能力!